王思文
1月5日是小寒節氣、“數九寒天”,寓意一年最冷的日子。這天,筆者見到了持有基金滿一年的朋友,他在去年年初申購了兩只明星主動權益類基金,但在今年年初選擇按下“贖回鍵”,區間收益率為-15%。
新年伊始,基金凈值遭遇大跌,不少基民恐慌贖回。“堅持持有基金比我想象的要難。”這位朋友說:“前兩年,購買基金收益率達20%是常事,但我一進場,?;膬糁稻痛蠓禄?,身邊朋友買基金也賺不到錢了,很多基民的新年愿望已從賺大錢調整為回本。”
事實上,“種收”不在同季,頻繁交易無法帶來收益改善。唯有堅持長期投資、長期持有才有勝算。
通過長期復利投資實現巨大財富積累的巴菲特有一句名言:“人生就像滾雪球,最重要之事是發現長長的山坡和濕厚的雪。”買基金亦如此。第一,要先給自己“打個分”,明確投資基金打算投多久?目標收益率是多少?能承受多大的波動?做到“有備而來”;第二,要將預持有產品與其他產品做比較和研究,了解基金的基本信息,衡量其是否具備“長坡厚雪”;第三,要評估基金經理以往業績及風格,尤其是主動權益類基金。這三點是堅持長期投資的基石,缺一不可。
目前,權威基金評級機構通常會將考核周期放長至三年、五年甚至十年,用以評價基金經理的“長跑能力”。
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年底,成立滿三年的2855只主動權益類基金中,有1692只產品過去三年收益翻番,占比近六成,其中11只三年期基金收益率甚至超過了400%。由此可見,堅持長期價值投資很重要。
“受人之托、代人理財”是資產管理行業本源,公募基金行業自誕生之初,就一直倡導恪守信義義務。經過23年發展,公募基金在回報和服務投資者方面正不斷努力完善。為了給投資者更好的投資回報和投資體驗,基金管理人需要持續構建以投資者為核心的企業文化,做好投資者長期投資陪伴,而不追求以規模為目標的單一發展路徑。同時,對基金經理的評價也不宜以短期效益為重要評價標準,實現對投資者長期回報和對基金經理的長期評價相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