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2018年11月6日,瑞信發表專題報告,對快速發展的中國獨角獸群體,即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私營企業的趨勢和特點進行了深入研究。瑞信中國股票策略研究部主管陳昌華研究指出,中國獨角獸的驅動力源自商業模式創新而非高科技,這或許是因為中國在科學研究方面仍略為滯后。
在回答《證券日報》記者提問時,陳昌華表示,這類商業模式的創新容易規?;?,所以中國的獨角獸公司反而能獲得更高的估值。即便如此,科技含量更高的獨角獸更能拓展行業廣度和深度。接下來,過去幾年研發支出的增長將導致一些偏重以技術而非商業模式為核心的獨角獸出現,最顯著的是生物技術、醫療保健和人工智能大數據領域。
中國–獨角獸發源地
中國一直走在技術創新的前沿,在加強企業家群體并使人們的生活更優質、更健康方面,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進展。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獨角獸”的第二大發源地。特別報告《中國獨角獸:發源何處?》將中國的獨角獸狀況與全球最大獨角獸發源地美國進行對比。
截至2018年9月18日,全球共有272家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私營初創企業,總估值為8640億美元。其中有79家,即29%來自中國內地和香港地區,占總估值的33%。美國有127家獨角獸企業,總值4390億美元,占全球獨角獸企業總值的51%。
瑞信中國股票策略研究部主管、中國獨角獸報告作者之一的陳昌華解釋道,市場充裕的風投資金大大推動了中國獨角獸的快速發展。2016年第四季度至2017年第四季度期間,在全球36個最大規模的風投交易中,17個,即47%來自中國。
過去幾年中國崛起為新獨角獸的關鍵發源地,這也反映在亞洲風投融資的急劇上升之中。2012年,亞洲的風險投資僅為50億美元左右,規模接近歐洲,相當于北美洲的15%左右。截至2017年,亞洲的風投規模已與北美洲相近,并遙遙領先于歐洲。
動力來自商業模式創新,而非科技
這份報告的一個重要發現是中國獨角獸的驅動力源自商業模式創新而非高科技。商業模式創新利用了中國龐大、快速增長而又高度細分的零售消費市場。中國的79家獨角獸企業中,有46家,即58%來自互聯網、電子商務、O2O和游戲領域便是明證。相比之下,在美國,45%的獨角獸來自于需要更高科學研究實力的領域,如人工智能、大數據、機器人、軟件、醫療保健和生物技術。
中美之間出現這種差異的原因是中國在科學研究方面仍略為滯后,中國需要加大基礎研究投入,以趕上全球科技創新的前鋒。報告指出,盡管中國的研發支出在過去幾年中迅速增長,到2016年達到了GDP的2.1%,但仍略低于經合組織2.3%的水平,且遠低于日本、韓國、瑞典、德國、以色列、芬蘭等大量投資于技術研發的小型經濟體。
對于資本來說,商業模式更重要。陳昌華對記者表示,消費型的獨角獸技術含量不算高,但是擴張的單位成本更低,容易規?;?,所以溢價率更高。“即使在美國,估值最高的獨角獸也是消費型的平臺。”他說道。
即便如此,科技含量更高的獨角獸更能拓展行業廣度和深度。瑞信相信,過去幾年研發支出的增長將導致一些偏重以技術而非商業模式為核心的獨角獸出現,最顯著的是生物技術、醫療保健和人工智能和大數據領域。報告顯示,當今和未來中國獨角獸很可能主要來自的五大領域。它們包括:汽車行業、金融科技、醫療保健、互聯網及技術硬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