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喬宇
近日,全國地方“兩會”陸續召開。在此次地方“兩會”上,北京市政協委員、掌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張凌云帶來了兩份提案,其中一份談及文化科技產業融合。
張凌云指出,文化產業要做大做強,離不開融合發展和創新驅動。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快速發展,使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有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和前景,應順應時代要求,進一步促進文化與科技多領域、多層次、多維度地深度融合。
但目前來看,張凌云表示,在推進文化與科技融合的過程中,仍面臨一些問題。
張凌云具體指出,一方面,政策在文化與科技融合的過程中支持力度不夠;另一方面,融合深度與廣度不足,新技術在文化領域的應用不足,科技創新鏈與文化產業鏈尚未形成有效對接;此外,自主創新與智力支撐能力不強,國內文化科技融合的自主創新能力與國外存在差距,缺少頭部企業,缺少專業、科學的市場化人才培養體系和評價機制;同時,國際化程度不深,近年來中國文化“走出去”成效顯著,但影響力仍有限,國際間交流不夠,對國際最新融合成果缺乏研究,缺少學習交流的機會和平臺。
針對上述問題,張凌云建議,一方面,加強政策支持和規劃引領,明確文化與科技融合的重點突破方向,統籌規劃文化科技創新體系、產業體系、市場體系的建設任務和重點工程;圍繞文化科技企業,給予相應政策支持,特別是支持文化企業享受科技企業同等政策;逐步完善以保護文化科技融合創新成果知識產權為核心的法律法規和制度體系,支持文化科技企業的投資、并購,做大做強。
另一方面,加強平臺建設,促進融合的深度和廣度。在良性競爭的前提下,鼓勵行業內企業間的信息共享、資源互補及協同合作,形成成果轉化的聚集效應和示范效應,培育頭部文化企業。推進科技與文化實現多領域跨界融合。加強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AR、VR等新技術手段在文化產業中的應用,運用新技術解決文化產業發展中的痛點和難點。
同時,提升創新能力,培養復合型人才。企業、科研機構要加大文化領域應用技術的研發投入及核心技術實踐,建立文化科技融合技術研發、模式創新和成果實踐實驗室,加速創新成果商業化進程;完善文化人才認定和評價體系,在企業人才職稱評定和引進制度等方面做進一步的突破,給予重點文化企業支持,面向全球加強人才的發掘、集聚和引進。
此外,積極參與國際交流,深化開放合作。鼓勵文化企業“走出去”,積極參與國際文化科技交流,分享成功案例、借鑒先進經驗的同時,鼓勵有實力的中國企業通過項目合作、海外并購、聯合經營、設立分支機構等方式開拓海外市場,打造中國的文化科技融合的典范;同時,逐步完善中國企業在海外拓展業務的配套政策支持,助力我國優秀文化產品進入國際市場,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編輯 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