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主任尚福林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書面采訪時表示,今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要繼續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大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金融服務體系建設,推動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金融對外開放,完善金融監管體系,加強監管協調,形成監管合力。
尚福林指出,注冊制改革必須堅持以信息披露為核心,提升市場的透明度,堅持“三公”原則,特別要強調真實、準確、完整地披露信息,保證發行人信息披露的真實性,是注冊制改革的關鍵環節,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對金融“偽創新”
“亂創新”予以嚴厲打擊
證券時報記者:金融領域“十三五”取得了不小的成就,進入“十四五”,在構建新發展格局方面,您有哪些建議?
尚福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經濟興、金融興,經濟強、金融強。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深刻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金融同經濟共生共榮、不可分割的關系。“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三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成就。2020年在受到疫情嚴重沖擊的情況下,我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經濟在全球率先恢復,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十三五”期間,金融業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堅決打贏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持續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基本形成了多元化的現代金融市場體系、種類齊全的市場化機構體系和支持實體經濟與改善民生的金融服務體系,不斷探索中國特色的金融發展之路。特別是在去年,金融業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市場運行總體穩健,綜合實力不斷提升,風險防控取得明顯成效,為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明確寫入“十四五”規劃建議,為金融工作提供了行動指南。今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我國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世界經濟形勢仍然復雜嚴峻,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任務依然較重。金融要主動應對內外部環境的深刻復雜變化,適應國內經濟社會環境的新特征新特點,特別是在更好滿足創新驅動發展需要、應對人口結構變化和人民生活品質需求提升、增強資源環境約束、踐行綠色發展和社會責任等方面下功夫。同時,處理好國際環境面臨的新矛盾新挑戰,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探索中國特色的金融發展之路,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始終要堅持黨對金融工作的全面領導,站穩人民立場,發揮制度優勢,以服務實體經濟為方向,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和增進民生福祉,實現與實體經濟的良性互動。
落實到具體任務:一是繼續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新發展格局本質上是改革問題。優化金融體系結構,改善融資結構。加強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建設,加快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提升直接融資比重。深化中小銀行改革,以強化公司治理為核心,強化股東股權和關聯交易監管。規范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補齊養老保障短板。
二是加大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金融服務體系建設。貫徹新發展理念,大力發展普惠金融、綠色金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促進民營小微企業發展,支持經濟綠色復蘇和綠色轉型。
三是推動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金融對外開放。國內大循環是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基礎,國際市場是國內市場的延伸。充分發掘超大規模市場和內需潛力,堅持開放發展,形成系統性、制度化的金融開放格局,提高市場主體的國際競爭力。
四是完善金融監管體系,加強監管協調,形成監管合力。統籌金融發展與金融安全,特別是做好疫情后存量風險化解和增量風險防范,守住金融風險底線。
證券時報記者:近幾年來,各式各樣的金融創新層出不窮,在便利了百姓生活的同時,也衍生出了一些風險,您如何看待金融科技和金融創新?
尚福林:金融創新速度與信息化建設和科技水平提升密不可分。信息技術的創新運用始終伴隨金融改革發展進程。黨的十八大以來,信息技術創新取得新進步,數字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為科技在金融業的實踐探索創造了更加有利的發展環境。金融機構自身運用信息科技開展創新、實施數字化轉型步伐明顯加快,在支付結算、信貸融資、財富管理、基礎設施等領域應用不斷拓展,為擴大金融服務覆蓋面、填補服務空白、提升金融服務效率、降低融資門檻、提高風險防控水平作出了一定貢獻,部分應用領域已處于國際領先水平。與此同時,金融數字化快速發展也帶來了網絡安全、市場壟斷、數據權屬不清、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的新問題,還有一些“偽創新”甚至違法違規行為,影響市場公平和金融穩定。
為此,金融管理部門果斷采取了相應措施。“十四五”期間,金融創新發展的總體方向是明確的。要堅持服務實體經濟和人民群眾的本質要求。讓科技在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發揮更大力量,同時讓創新成果更多服務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保護好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要遵循金融基本規律,金融創新必須在審慎監管的前提下進行。金融科技本質上是一種技術驅動的金融創新活動,也應當依法依規納入監管、持牌經營。對“偽創新”“亂創新”予以嚴厲打擊,對各類違法違規行為“零容忍”。要持續完善監管體系,增強針對性、適用性和可操作性。適應金融數字化轉型的發展趨勢,結合國情,處理好金融發展、金融穩定和金融安全的關系,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破除壟斷、防止資本無序擴張。
注冊制要保證
信息披露的真實性
證券時報記者:作為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詞,“注冊制改革”已連續三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要穩步推進注冊制改革,您認為市場參與各方要做哪些工作?
尚福林:注冊制改革是我國資本市場基礎性制度改革的重大舉措,是推動提升資本市場整體信用水平的重要抓手。眾所周知,資本市場是建立在商業信用基礎上的市場,特別需要參與者誠實守信。注冊制改革的基本內涵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把選擇權交給市場,最大限度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預。這就要求改革必須堅持以信息披露為核心,提升市場的透明度,堅持“三公”原則,特別要強調真實、準確、完整地披露信息。
真實披露信息,投資者才有可能根據發行人的真實情況和自身的風險偏好作出價值判斷和投資選擇,才能有效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保證發行人信息披露的真實性,是注冊制改革的關鍵環節,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一是發行人是信息披露的第一責任人,要提高信息披露的針對性、有效性、可讀性。二是要壓實中介機構核查驗證和專業把關責任。三是要培育合格投資者,使其能夠自主判斷投資價值,作出投資決策。四是交易所和監管部門要做好審核注冊,把住入口關。同時,要通過建立和完善相關制度規則并嚴格執行,以保證信息披露的真實性,真正做到“不做假賬”。依法依規對信息造假等失信行為加大處罰力度、嚴加懲處,不斷夯實信用基礎,促進我國資本市場穩定健康發展。
證券時報記者:資管新規在我國金融領域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新規指明了行業發展方向,明確了行業運營規范,樹立了資產管理的理念和觀念。在資管新規的過渡期內,各家機構該如何發力才能順利轉型?
尚福林:資管新規的出臺對于規范資管行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實施兩年多來,行業發展勢頭良好,嵌套投資、期限錯配、監管套利等一些違規現象得到有效遏制。落實資管新規涉及資管產品的清理、相關機構的資產結構調整、資本金變動等諸多因素,新冠肺炎疫情客觀上增加了資管行業轉型的困難,考慮到這些因素的疊加影響,金融管理部門明確了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一年。這是為扎實推進存量整改和規范轉型做出的實事求是的工作安排。
目前,整改進展情況符合預期,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凈值化轉型力度加大,同業理財、不合規短期產品、嵌套投資規模均大幅下降,為應對各種復雜局面創造了政策空間和回旋余地。今年,相關銀行要利用好過渡期,切實承擔整改主體責任,建立機制、統一管理。制定全面整改計劃,嚴格鎖定基數,依法合規采取處置措施,穩妥有序完成整改任務。同時也要看到,資管新規的過渡期是各類市場參與者提升自身產品研究與主動管理能力的機遇期。過去,剛性兌付和同業無序競爭使得產品定價難以反映機構的管理能力。隨著資管行業規范,機構的核心競爭力最終將體現在產品研發和對風險的主動管理能力等方面。各資管機構要發揮各自在管理機制、經營理念、激勵約束機制、投資運作和人才儲備等方面的專業特點和比較優勢,主動學習吸收國際資管行業先進成熟的投資理念、經營策略、激勵機制和合規風控體系,提升自身競爭力,促進資管行業健康發展。
防范化解金融風險
不能松懈
證券時報記者:受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的影響,防范化解金融風險仍是現在的主要任務之一,您覺得應該從哪些方面防范化解金融風險?
尚福林: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特別是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務。過去三年,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取得決定性成就,不良貸款、影子銀行、高風險機構、互聯網金融活動、處置重大非法集資案件等任務均取得了重要成果,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銀行業信用風險有所上升,監管部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效遏制信用風險快速反彈,金融市場運行總體平穩可控。
防風險是金融業永恒的主題,也是金融監管永恒的主題。當前,我國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信用風險具有一定滯后性,防范化解金融風險仍不能松懈,要統籌抓好各種存量風險化解和增量風險防范。一是保持宏觀杠桿率基本穩定。嚴防房地產等重點領域信貸風險。加快推動高風險機構處置。加大對非法金融以及“無照駕駛”打擊力度。防范外部輸入性風險沖擊,確保金融安全。二是加大不良處置力度。提高風險預判能力,探索創新處置方式,提升處置效率,做好不良貸款暴露反彈的應對準備。三是大力規范整治重點業務。鞏固金融領域市場亂象整治成果。持續壓降影子銀行規模,有序推進資管轉型。堅決遏制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防止資本在金融領域的無序擴張和野蠻生長。四是進一步提升金融服務整體效能。持續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公司治理和內控管理水平。充足計提貸款損失準備,增加利潤留存,拓寬資本補充渠道,增強抵御風險能力,為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奠定堅實基礎。
證券時報記者:進入“十四五”,在金融對外開放方面,您有哪些建議?
尚福林: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金融開放作為對外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業對外開放的節奏步伐始終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階段相適應。黨的十九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金融領域的改革開放不斷邁出新步伐,宣布了50多條對外開放措施,涉及取消或放寬外資持股比例限制、放寬外資機構和業務準入條件、擴大外資機構業務范圍等多個方面。截至目前,開放措施涉及的法規修訂和制定工作已基本完成,第一家外方控股的理財公司、外方獨資人壽保險子公司等一批具有標志意義的外資項目已相繼落地。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水平的提高,面臨的各類開放風險和挑戰也在增多。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經濟政治格局正處在深度調整過程中。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全面深刻分析了當前形勢,提出要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短期沖擊不會影響金融開放整體進程。在這場變局中,中國作為拉動世界經濟的重要引擎之一和全球最重要的金融市場之一,開放的吸引力還會不斷提升,金融開放將面對新機遇。一是在世界經濟衰退、全球央行普遍采取超常規寬松貨幣政策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率先復蘇,人民幣資產吸引力持續增加。二是擁有超大規模市場,投資潛力巨大。三是隨著經濟發展轉向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市場主體創新前景廣闊,會為金融市場帶來更多優質標的。四是營商環境持續改善,國際市場中話語權不斷提高。
“十四五”期間,可以預見金融業對外開放會在規則制度型開放上邁出新步伐。從重點任務看,一是營造出與高水平開放相配套的制度環境,鼓勵中外金融機構平等競爭、深化合作、互相借鑒、促進創新。二是在擴大開放中持續提升金融體系和金融機構的國際競爭力。三是提高開放條件下的宏觀金融管理和風險防控能力,最終全面與國際最佳實踐對接,為推動金融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多支持。
21:49 | 長虹美菱:7月15日回購公司A股股份... |
21:49 | 創意信息:關于公司免去職工監事、... |
21:49 | 東華能源:不存在逾期擔保 |
21:49 | 東華能源:選舉職工代表董事 |
21:49 | 豐華股份:選舉職工代表董事 |
21:49 | 華泰證券:關于向專業投資者公開發... |
21:49 | 華映科技:聘任曾相榮先生為證券事... |
21:49 | 華映科技:選舉職工代表董事 |
21:49 | 泰禾股份:關于使用募集資金置換預... |
21:49 | 威邁斯:關于2025年限制性股票激勵... |
21:49 | 我武生物:2025年半年度業績預告 |
21:49 | 臥龍新能:吳慧銘女士辭去公司證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