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孟珂
建立常態化退市機制是資本市場改革的必答題,今年“完善常態化退市機制”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查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提出,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建立常態化退市機制,提高上市公司質量。
全國政協委員、中信集團總經理奚國華認為,注冊制改革的穩步推進,保持了制度的連續性,穩定了市場各方預期,進一步提升了股權融資的市場化水平。注冊制增加了A股市場的股票供給,監管也在強調退市機制的完善,有進有出,讓整個資本市場更加健康地流動起來。他建議,監管機構堅持“建制度、不干預、零容忍”的市場化監管思路,加快推行全市場注冊制。
A股退市新規正式施行已兩個月有余,2020年12月31日,滬深交易所發布了修訂后的退市規則,全面修訂了財務指標類、交易指標類、規范類、重大違法類退市標準,為常態化退市機制的建立提供了更穩固的制度基礎。
《證券日報》記者梳理,今年以來A股市場中共有8只股票面臨退市,A股的退市大門“大開”。*ST航通申請主動退市。因財務指標退市情況方面,3月5日,*ST工新收到上交所終止公司股票上市決定。暫停上市的*ST秋林年報虧損近6億元,從A股退市也成定局。伴隨退市常態化機制建立,低價股的不再受到投資者的追捧,今年*ST天夏、*ST長城、*ST金鈺、*ST宜生、*ST成城先后觸發“1元退市”標準。
中山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湛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退市新規實施后,退市家數也顯著增長,側面反應出監管部門對于觸及重大違法強制退市情形的公司絕不手軟,嚴格執行退市,進一步減少劣質股票對直接融資資源的占比。同時,投資者也越來越認識到,好的公司才能夠有長期的投資機會,而垃圾股會被投資者所拋棄。長此以往,可以暢通A股一個重要的退出渠道。
“退市常態化將成為未來A股邁向國際化的堅實一步,打造良好的優勝劣汰市場生態,有望使得市場資源可以得到充分的優化配置。”李湛如是說。
值得關注的是,退市制度或將再“升級”。近日,證監會副主席閻慶民在證監會召開的上市公司監管工作會議上部署下一步要細化的工作舉措時表示,切實抓好重點任務,全面貫徹落實退市制度改革方案,堅決打好“清欠解保”攻堅戰,深入推進上市公司治理專項行動。
那么,在注冊制向全市場推進的關鍵時期,如何進一步完善退市機制和提高上市公司質量?資深投行人士何南野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一是強化對上市公司的監管,對于不符合上市條件的公司堅決貫徹退市政策。二是進一步完善退市的標準,使退市標準更加多樣化,讓更多績差公司能夠按照標準退市。三是強化對退市企業所涉及違法違規情況的處罰。對于“問題”上市公司不應一退了之,而應該對導致退市情況產生的原因及所涉及的違法違規情況進行嚴查,對相關責任主體進行懲處。
(編輯 孫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