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吳曉璐
近日,首發戰略投資者限售股出借的合理性、限售股通過出借變相減持等問題引起市場關注。
首發戰略投資者限售股轉融通機制起源于科創板注冊制改革,此后創業板注冊制改革“復制”了該項制度,今年全面注冊制改革時,推廣至全市場。
談及制度設計初衷,知情人士對記者表示,允許戰略投資者出借主要是為了改善新股炒作問題。為完善多空平衡機制、改善“單邊市”行情,科創板上市首日可融券賣出。但考慮到新股上市首日基本沒有券源來源,融券賣出機制幾乎無法發揮作用,因此,科創板首次試點允許戰略投資者持有的限售股出借,就是為了平抑初期非理性暴漲以及隨后的暴跌。這一制度在當時也得到了市場的普遍認可,且后續逐步復制推廣到創業板、滬深主板等。
從科創板四年多的運行情況看,戰略投資者出借等多空平衡機制優化運行平穩,有效緩解了新股炒作問題,對股市健康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新股定價效率提高,價格波動降低,同時也促進了多空平衡。
談及“鎖定期”,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全國人大法工委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釋義》中對“鎖定期”做出了背景解釋,其目的主要是防止所謂原始股在公司上市后大量拋售賺取差價。戰略投資者股份出借后仍需歸還,出借期限最長為182天,股東并未實際拋售股票,出借并未突破“鎖定期”限制。其間,股東出借證券的收益僅為利息收入,仍需承擔價格波動風險。
在實踐操作中,戰略投資者難以變相減持。從融券流程來看,客戶融券只能通過證券公司,無法直接向戰略投資者借券,證券公司本身也無法融券賣出。
“若投資者到期無法歸還證券,由于中證金融將證券借給證券公司,證券公司有義務歸還證券;若證券公司無法歸還,中證金融也可發揮中央對手方作用,歸還借入證券,并非出借人與投資者雙方能夠決定。”上市業內人士表示,此外,交易所對變相減持、利益輸送等行為有嚴格的監管要求。如果戰略投資者違規,監管部門將對其進行相應處罰。
對于是否能融券“砸盤”,上述業內人士表示,根據現行規則融券交易的成交價僅能與上一筆成交價相同,所以融券只增加賣出券的數量,而無法壓低賣出價格,無法實現“砸盤”。從實際情況看,融券交易的作用是抑制股票波動的幅度,不會影響股票本身的有效定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