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穎
見習記者 楚麗君
隨著中國資本市場改革不斷深化,A股市場正吸引越來越多的優質公司。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有373只新股在A股市場首發上市,已接近去年全年的396只。其中,有201只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172只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從所屬板塊來看,創業板、科創板、主板分別有145只、126只、102只。
申萬一級行業方面,機械設備、電子、醫藥生物、基礎化工等四大行業今年新上市公司家數均超30家,分別為59家、39家、38家、33家。
對此,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的安爵資產董事長劉巖表示,今年上市新股主要集中在機械設備、電子、醫藥生物、基礎化工等四大行業,可以看出監管層對于經濟脫虛向實,堅持產業立國政策的理解貫徹,且未來市場也將從扶持基礎制造產業逐步演化到重點培養高精特新企業,向高科技公司逐漸傾斜。
巨澤投資董事長馬澄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以來新上市公司主要集中上述四大行業,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近些年國家一直提倡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產業升級,淘汰一些低附加值行業,轉而支持高端裝備制造、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產業,使得資本市場的上市來源標的整體水平有較大幅度的提升;二是在上市層面,管理層也有意識地為這些符合國家發展方向的產業提供便利,比如成立科創板,創業板注冊制改革,這些政策為新興產業的優質企業提供了便利的上市通道。
隨著三季度的結束,截至10月10日,上述373家新上市公司中有50家公司對上半年業績進行了預測,有39家公司業績預喜,占比近八成。市場表現方面,截至10月8日收盤,有104只個股與首發上市日的收盤價相比實現上漲。整個A股市場最新動態市盈率為18.75(整體法),上述373只新股中僅有29只新股的市盈率低于A股市場,齊魯銀行、博拓生物、奧泰生物、滬農商行、重慶銀行、中紅醫療等6只新股的最新市盈率均低于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