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李曼寧
3月24日,港股快手下跌12%,創下自今年2月上市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焓窒碌?,一方面受市場整體下挫影響,恒生指數當日跌逾2%。二是源自快手最新披露的所謂“巨虧”財報。
23日晚間,快手公布上市后首份“成績單”。2020年公司全年收入為588億元,同比增長50.2%,其中四季度單季收入181億元,創下年內單季收入新高。不過,快手整體業績仍為虧損狀態。并且,市場在解讀公司業績時,出現多個版本的虧損數據。
2020年,快手經營虧損103.2億元,經調整虧損79.49億元。而在國際準則下,公司錄得凈虧損高達1166億元。
為什么會有如此數量級的差異?簡單來說就是,會計科目——“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之公允價值變動”帶來的浮虧問題。
“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并非新鮮事物。與許多新經濟企業一樣,快手自成立以來通過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完成了多輪融資。如小米、美團在赴港上市時均背負了巨額的這類負債,并因此導致財報中虧損大增。
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實際上是向股東的一種借債。該科目屬于“按公允價值計量且變動計入損益”的金融負債。此次年報中快手的巨虧即來自該金融負債的“公允價值變動”。
公允價值使用估值方式厘定,伴隨著估值的水漲船高,公司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的變動幅度越大,計入當期的虧損額也越大。
也就是說,可轉換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只是一種會計處理方式,“快手式巨虧”,主要還是會計上的巨額虧損,該項虧損并非經營性虧損,亦不影響公司現金流水平,進而對公司的持續經營不會產生影響。
甚至一定程度上來說,此類巨虧是市場對公司前景看好的反映,也代表公司為股東帶來了較高的資本回報。
此外,這些浮虧將如何消除?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作為復合金融工具,若上市后公司業績向好,優先股股東一般會轉換為普通股享受收益,轉股實施后優先股將從負債轉入權益,財報數據自然會變得好看;如果業績不好,優先股股東則可以要求企業以當初約定的回報率按債贖回。
例如,小米集團于2018年7月登陸港交所,上市后各優先股東選擇轉換為B類普通股,至當年三季報中,小米集團賬面上已經沒有“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這一負債。2018年報中,公司“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收益”科目已由2017年報中的虧損541億元變為收益125億元。
橫看成嶺側成峰,基于以上種種,對于投資者來說,應該重點把目光投向企業的經營性增長?;乜纯焓謽I績表現,從經營虧損原因來看,與此前招股書披露的一致,主要為銷售及營銷開支擴大。
像快手這樣的互聯網企業,實質上做的還是“流量生意”。公司去年在運營上,特別是用戶規模方面還是取得了不錯的增長。2020年,快手應用的平均日活躍用戶及平均月活躍用戶分別為2.6億及4.8億,分別同比增長50.7%及45.6%;每位日活躍用戶日均使用時長由2019年的74.6分鐘增加17%至2020年的87.3分鐘??傮w來看,公司在業務拓展增速上基本還是符合業內預期的。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市場上廣泛流行著“新經濟企業不看重盈利的說法”,并不意味著盈利不重要??焓衷谪攬笾斜硎?,“通過精準的營銷及推廣活動擴大用戶范圍;以及通過進一步增強技術能力和開發更多變現機會,強化以用戶為中心的商業化能力。”實際上也是在傳遞“我們在擴張,我們的長期目標是盈利”這樣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