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半年報已經披露完成,那么今年上半年,基金業表現怎么樣?來看這樣幾組數據:公募基金年分紅總額超2460億元、基金管理費收入激增近七成、資管規模破1萬億元的基金公司已增至8家。
聽完這組數據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基金這上半年挺掙錢。目測下半年又會有一些機構拿著“分紅、管理費和規模”這三大件做文章,打出“分紅冠軍”“管理費大王”“規模巨頭”之類的名號來秀肌肉。
這“三大件”乍一聽確實挺唬人,但到底有用沒用呢?有用,只不過主要是對機構更有用,對普通投資者來說,其實沒什么用。
對機構來說,分紅可以幫助減免稅收,管理費越高、管理規模越大就越能吸引投資者的資金,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到時候不管能不能幫基民賺到錢,機構自己肯定是賺錢的,可以說是旱澇保收。所以當很多基民虧得褲衩都不剩的時候,基金管理人卻依然不受影響,甚至升職加薪。
而基民買基金其實就一個目的就是賺錢,另外當然是產品越豐富、風險越小、收益越高越好??墒腔鸸竟芾硪幠T俅?、網紅基金經理再多,對普通投資者來說又有什么關系呢?
前幾天,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基金業協會第三屆會員代表大會上也提到了這個問題,說“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的問題時有發生”,基金機構要堅持客戶利益至上,敬畏投資者,在為客戶創造最大價值的同時實現公司的成長壯大。另外,還有的機構基金銷售過度娛樂化,為博眼球打擦邊球。這些與我們倡導的行業理念是格格不入的,必須堅決予以糾正。
基金公司的資金來自投資者,生存也依靠投資者。投資涉及到大家的錢袋子,應該是一件嚴肅的事。把投資者的訴求放在第一位,多點真誠,少點套路,真正幫老百姓理好財,才能幫助基金業高質量發展。您說是不是?
(策劃 證券日報音視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