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換跑道打造充換電智能網絡
現有充電模式帶來的困擾,北京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勇深有體會,目前電動出租車和網約車的推廣中面臨的問題是,司機對充電時間都非常不滿。最快的快充也得40分鐘以上,現有的充電設施建設尚待完善,充電確實還不太方便。
到2030年,中國電動車保有量將達8000萬輛,現有的充電服務能否滿足用戶需求?青島特銳德電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于德翔稱,8000萬輛電動汽車每天的充換電超過30億度,約占到居民用電的50%。另外,目前很多充電樁都沒有經過工業品的設計,其壽命最多是三年,而三年后的故障率會大幅提高,導致用戶體驗變差。
“我們提出來一個換電的模式,只需要2分46秒,這個電池就可以換出來。我們現在在北京、廣州、廈門、蘭州、天津等地做了一系列換電站的運營實踐和探索,但在換電站運營中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張勇說。
“充電樁建設必須要面向2020到2030年,要建立汽車充換電網絡,而不是一個個充電樁。”于德翔說,兩者的區別就在于,充換電網絡是一套可控的、智能的、環保的體系,為以后實現有序充電、有序“賣電”提供基礎。
面對成倍增長的電動汽車,當充電樁達到億級的數量水平后,將需要數百萬的專業維修工人對充電樁進行維修,充電運營商又將如何支撐高昂的人力成本?
“目前充電設施供應商的盈利能力還較弱,要通過創新促進形成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運營模式。要支持發展眾籌建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參與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充電服務企業與整車企業開展商業合作,實現車樁協同發展……”郭偉建議,一方面要加快研發先進充電技術,另一方面要支持創新充換電的商業模式,并加強公共樁、個人樁的入網和互聯互通,車樁入網以后就可實現共享,建樁、建網、建站的比例可以縮小,效率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