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桂小筍
生豬價格的長期低迷,在相關上市公司的三季報中有了直觀的表現:有6家農業公司前三季度虧損超過10億元,這6家公司皆擁有生豬養殖相關業務。對于虧損的原因,從相關公司的過往公告中可以找到答案:受生豬行情的影響所致。
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的分析師介紹,在當前行業整體表現欠佳的背景下,上市公司要關注資金管理問題,“企業在擴張的過程中頻繁使用資金杠桿,在當前豬價下行,持續虧損的背景下,現金流管理問題越來越突出。”布瑞克農產品集購網高級分析師徐洪志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說。卓創資訊生豬分析師牛哲也告訴《證券日報》記者,2019年至2021年,在生豬養殖高盈利的吸引下,多家豬企擴張激進,而在2023年生豬價格長期處于洼地水平,豬企的盈利狀況在短期內難有明顯好轉,資金安全要特別關注。
供給端調整節奏加快
從時間維度上來看,自2022年以來,生豬養殖虧多盈少,尤其2023年生豬養殖長期處于虧損狀態。
徐洪志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介紹,目前行業有一些明顯的變化:“長期虧損迫使中小規模養殖戶加速退出,同時規模企業逆勢擴張,行業集中度持續提高。而由于規模企業在2023年加速產能釋放,疊加規?;囊蛩?,企業融資能力和抗虧損的能力增強,豬價上漲時很快就面臨供應壓力,而豬價下跌的時候去產能則相對緩慢,導致市場盈利周期被縮短,而虧損周期被拉長。”
此外,牛哲告訴《證券日報》記者,今年仔豬價格持續走低,并且降至兩年以內的新低,局部地區仔豬價格已經出現50元-60元/頭低價,即使如此,養殖單位補欄意向也偏低,仔豬基本處于有價無市的狀態。
而這種行業的低景氣度,仍在延續。
卓創資訊的研報顯示,進入四季度以來,生豬價格呈震蕩下跌的走勢。全國外三元生豬交易均價由10月7日的15.74元/公斤降至10月26日的14.61元/公斤,累計降幅達7.18%。進入全年豬肉需求巔峰的四季度,生豬價格反而降至8月份以來的最低點,養殖盈利隨之下降,自繁自養、仔豬育肥均再次進入虧損狀態,在養殖端虧損加劇及對未來的悲觀預期下,生豬供給端調整節奏加快,主要通過補欄和淘汰的行為體現。
資金安全問題需要特別關注
持續走低的價格和對未來的悲觀預期背后,行業有一些需要關注的風險逐漸顯現。
徐洪志解釋,對于當前的養殖企業而言,需要注意兩方面的風險,首先,因前期產能擴張或進行全產業鏈布局,導致企業負債水平高企,引發的資金鏈管理風險。如果企業對市場走勢出現誤判,失敗后該風險將被無限放大,存在資金鏈斷裂的可能性。其次,因成本控制不力引發的經營風險,導致即便扛過下行階段,在上行階段也賺不到什么錢,因為豬價高點很可能低于預期,而盈利周期又短于預期。
牛哲也提醒行業要關注一些潛在的風險:“伴隨著多種因素,生豬養殖企業對資金的需求加大,但是我國多數生豬養殖企業缺乏系統性的融資計劃,整體抗風險能力較弱,并且如果生豬價格長期處于洼地水平,豬企的盈利狀況在短期內難有明顯好轉,于是便陷入‘負債率的不斷攀升、現金流壓力逐漸遞增’的困境。”
(編輯 袁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