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萌
商務部7月19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25年1月份至6月份,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30014家,同比增長11.7%;實際使用外資金額4232.3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15.2%。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宋思源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今年上半年,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實現兩位數增長,反映出我國對外資企業仍具有較強吸引力,外資企業仍具備較高的來華投資興業意愿。
在宋思源看來,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數量快速增長,得益于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政策、持續優化的營商環境以及產業體系的完善,外資企業普遍看好中國市場的投資潛力,希望通過設立企業更好地開拓中國市場。同時,我國正處于產業升級關鍵期,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高端制造、數字經濟等領域發展迅速,為外資企業提供了新的投資機遇,吸引其紛紛布局相關領域。
同時,宋思源認為,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數量快速增長,向外界傳遞出中國市場對外資具有較強吸引力的積極信號,能增強更多外資企業對中國市場的信心,吸引更多潛在外資企業前來投資。
具體從行業看,今年前6個月,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1090.6億元人民幣,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3058.7億元人民幣。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1278.7億元人民幣,其中,電子商務服務業、化學藥品制造業、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醫療儀器設備及器械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分別增長127.1%、53%、36.2%和17.7%。
近年來,我國高技術產業引資占比逐漸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大幅提升。談及未來如何繼續提升利用外資質量,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陳建偉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一方面應將引資重點與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戰略方向精準對齊,圍繞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商業航天等前沿領域,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生態和制度環境;另一方面要深化改革,尤其是在數據跨境流動、知識產權保護等領域與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接軌。
此外,從來源地看,東盟地區實際對華投資增長8.8%,瑞士、日本、英國、德國和韓國實際對華投資分別增長68.6%、59.1%、37.6%、6.3%和2.7%(含通過自由港投資數據)。
“外資來源地愈發多元化,且與不同國家地區經濟合作不斷深化,反映出我國在吸引外資方面國際合作空間的有效拓展。”宋思源說。
今年以來,各部門持續加大外資領域政策支持力度,《2025年穩外資行動方案》等政策文件陸續發布。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實施鼓勵外商投資企業境內再投資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以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鼓勵外商投資企業境內再投資。
在陳建偉看來,該《通知》的出臺是中國穩外資策略從“引進來”向“留得住、長得好”延伸的關鍵一招,將有效激活存量資本的“再投資效應”。這不僅是對現有投資者信心的有力提振,更向全球商界明確釋放了中國致力于構建開放型經濟、開放共享發展紅利的長期信號。
展望下半年,宋思源認為,我國實際使用外資有望呈現企穩向好態勢。其中,高技術產業和服務業等領域,預計仍將是外資關注的重點,實際使用外資結構將進一步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