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見習記者 孟珂
上海自貿區作為自由貿易試驗區中的”領頭羊”,肩負著率先探索金融改革的使命。目前,在上海自貿試驗區范圍內和已有經驗基礎上,已逐步提高人民幣資本項下可兌換程度,對已經實施的自由貿易賬戶拓展功能。
昨日,上海金融學院浦東研究院執行院長肖本華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方面,上海自貿區推出的自由貿易賬戶體系是最大的亮點。企業通過FT賬戶(自由貿易賬戶),在任何時點都能按照自身意愿進行相應幣種轉換以及做遠期、期權等業務,而不需要提供額外證明材料。通過FT賬戶,企業還可以得到流動資金貸款、國際貿易融資、項目貸款、并購貸款等融資服務。
對商業銀行來說,FT賬戶體系涉及四種基本業務,即存、匯、兌、融。由于自貿區內允許商業銀行吸收區內和境外存款,隨著資金來源渠道增加,商業銀行就更有可能獲得相對“便宜”的資金。通過低進低出方式,再把這種優惠帶給企業,從而為企業節省財務成本。
值得關注的是,跨境雙向人民幣資金池也受益于FT賬戶,在上海自貿區得到蓬勃發展。有業內專家表示,通過FT賬戶和人民幣資金池,跨國企業集團境內外子公司之間的結算也增加了便利,縮短了時間,節約了成本。
當前,上海自貿區的自由貿易賬戶已經獲批復制推廣到海南自貿區,而這也是上海自貿區金融改革輻射全國的第一步。
肖本華認為,未來應盡快將自由貿易賬戶體系向其他自貿區復制推廣,并推進自貿區限額內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的落地。針對非居民在我國境內發行股票、貨幣市場工具及衍生金融工具領域的人民幣資本不可兌換項目,進行先行先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