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許林艷
“雙碳”目標驅動下,新能源正以蓬勃之勢重塑能源市場格局。其中,氫能產業建設如火如荼,一座座綠色能源地標拔地而起,多個世界級項目建設引發廣泛關注。
在吉林省松原市,全球最大規模的綠色氫氨醇一體化項目正在建設中,現場塔吊如林,機械轟鳴,該項目計劃于今年9月份—10月份投產;在內蒙古興安盟,全球最大規模的綠氫制綠色甲醇項目建設持續推進,吸引著外界目光。
隨著全球能源結構向清潔化、低碳化轉型,氫能作為兼具能源載體與工業原料雙重屬性的“二次能源”,正成為破解傳統能源轉型難題的“關鍵鑰匙”。A股市場已有多家上市公司以前瞻視野錨定氫能產業,從技術創新、產業協同等角度入手,破解氫能儲運等難題,助推行業加速實現規?;l展。
政策與資本加持
產業進入發展快車道
近年來,政策層面持續發力,加碼推進氫能產業建設,行業發展迎來“加速期”。6月10日,國家能源局發布通知,正式啟動能源領域氫能試點工作,旨在推動創新氫能管理模式,探索氫能產業發展的多元化路徑,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從而推進氫能“制儲輸用”全鏈條發展。
多地亦發布相關規劃或方案。例如,6月份,福建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印發《福建省氫能產業創新發展中長期規劃(2025—2035年)》的通知。7月4日,武漢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武漢市氫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征求意見稿)》。
“目前氫能產業發展迅速,百花齊放。相關利好政策頻出,不僅堅定了行業未來發展方向,也給了從業者更大的信心。”中國氫能聯盟副秘書長馬天才說。
政策加持下,氫能行業發展態勢持續向好,多家上市公司紛紛將目光投向該領域,通過多種方式加快產業布局。
近日,中集安瑞科控股有限公司旗下能源系統(上海)有限公司與江蘇中純氫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簽署氫能業務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就采用液驅氫能壓縮機在綠氫以及氫交通領域的優勢展開探討并達成一致,雙方將共同推動綠氫制備、儲運及終端應用示范項目的落地。
北京京城機電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稱,公司全資附屬公司北京天海氫能裝備有限公司擬通過北京產權交易所公開掛牌增資擴股,計劃引入投資者。
此外,7月初,中國石化資本正式完成對海德明能(南京)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德氫能”)的投資入股。這是繼2024年6月份中國石化資本旗下恩澤基金投資海德氫能后,中國石化資本再次加碼增資。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資本的關注點已經開始從“應用端”轉向“供給端”。新錦盛源(廣東)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李鈺表示,從氫能全產業鏈來看,下游市場的規模取決于“氫源”的成本。“氫源”的綠色、規?;?、成本等是目前產業發展的重點。
制氫領域按原料區分可分為化石能源制氫、工業副產氫、電解水制氫、光電制氫等,其中電解水制氫是主要途徑之一。據《中國氫能發展報告(2025)》,2024年,全國新建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項目35個,新增年產能約4.8萬噸,同比增長約62%。
馬天才表示,我國電解水制氫技術進步非???,無論是傳統強項堿性制氫技術,還是新型的質子交換膜(PEM)、陰離子交換膜(AEM)和固體氧化物(SOEC)制氫技術,均取得了顯著進步,不僅性能提升,價格在世界范圍內也具備明顯優勢。
企業的積極布局持續推動電解水制氫技術更新迭代。“我們的技術研發團隊超100人,每年研發投入超5000萬元,占營收比重超20%,截至目前已累計獲得國家專利授權177件,堿性電解槽技術處于領先地位。”隆基氫能工作人員對記者說。
據了解,目前電解水制氫技術多線路并行,不同技術適配不同場景。以PEM制氫技術為例,其更適用于離網制氫、制氫—加氫一體化項目以及分布式等場景。國家能源局也明確鼓勵在深遠海、沙戈荒、“高海邊無”等電網薄弱地區,因地制宜開展離網制氫等試點,構建風光氫儲一體化能源架構,探索先進離網制氫技術應用。
上下游協同合作
補齊短板邁向規?;瘧?/strong>
在走向規?;瘧玫恼魍局?,氫能產業還有短板亟待補齊。“雖然技術在不斷發展,但是行業還未形成商業閉環。”馬天才對記者說,儲運是行業實現商業化的最大短板。
不過,目前氫能儲運領域正不斷傳來利好消息。近日,國內首條跨省長距離、大規模綠氫管道項目——內蒙古烏蘭察布市至京津冀地區氫氣輸送管道示范工程內蒙古段正式獲批。氫能產業的規?;l展與管道輸氫密不可分,業界對這個示范工程項目格外關注。
中國工程院院士干勇表示,當前液氫槽車運輸成本高達8元/公斤—10元/公斤,而管道運輸可推動成本大幅下降。
此外,氫能產業的產能落地和推廣應用也受到關注。“綠氫項目投資規模大,且風光氫氨醇一體化項目需全產業鏈核算效益,當前綠氫成本相對較高,下游消納不足,項目內部效益率普遍較低。”某央企氫能板塊相關負責人說,總體來看,產業鏈各方需協同合作,共同在技術研發、成本控制、基礎設施建設、行業政策與標準、市場培育等方面不斷實現優化和突破。
氫能產業目前正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很多企業相對“弱小”。對此,李鈺建議,在政策扶持下,上下游企業應“抱團”取暖,針對特定的用氫場景,聯動落地相關項目,一起解決市場需求,助推氫能產業持續發展。
從技術突破到場景落地,從成本優化到生態構建,氫能產業需在政策引導、市場驅動和技術創新的協同下,加速實現從“實驗室創新”到“產業化落地”的跨越。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為傳統能源轉型提供“氫”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