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兩會報道組 趙彬彬
研究型醫生是創新藥物從實驗室走向臨床的關鍵,是推動創新藥研發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也是解決優質臨床資源不足,改善重大新藥創制能力不足的關鍵。全國人大代表、齊魯制藥集團總裁李燕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建議建立健全研究型醫生培養機制,推動創新藥研發加快發展。
近年來,我國加速推動由“醫藥制造大國”向“醫藥制造強國”轉變,國內醫藥創新氛圍濃厚、創新藥企動作活躍,每年申請臨床試驗的新藥數量大幅增長,上市的創新藥數量屢創新高。
據CDE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1年間,我國IND(新藥臨床試驗申請)注冊申請數量總體增幅35.7%,遠超過全球總體17.3%的增幅,中國創新藥臨床研究領域正逐步進入加速發展的新時代。
李燕介紹,過去五年,齊魯制藥研發上市新產品超100個,多個國內首家或獨家上市品種已成為臨床重磅藥物。目前,公司還有90余款I類新藥和200余款非專利藥處于研發階段,多款藥品將陸續上市。
李燕表示,隨著創新藥物臨床研究數量激增,伴生的一個新問題是,國內高水平臨床研究醫生緊缺,能夠承擔全球多中心臨床研究者更是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主要與目前的醫院培養模式以及醫院績效考核機制密切相關。比如,目前在研究型醫院的年度考核中,大部分均有一定的住院天數、病房周轉率、手術比例等要求。該要求適合于社會服務型醫院,卻不利于研究型醫院。在此種情況下,常規醫院的年度考核模式導致臨床研究醫生在繁忙的工作中只能重患者治療而輕臨床研究,由此產生的連鎖反應是,創新藥臨床實驗得不到優質的醫療資源支持,質量堪憂、步履維艱。同時,考核機制要求教學醫院提高創新能力,促進研究成果發表和獲得國際認可,其目的與制藥企業希望推動藥物上市的終極目標存在偏差。
李燕建議,加強頂層設計,進一步完善研究型醫生的培養體系建設;轉變醫院管理理念,劃分研究型醫院和臨床型醫院主要職責,保障研究型醫院的研究任務,建立合理的研究型醫院管理、培訓、考評機制;拓寬研究型醫生培養渠道,讓更多人加入研究型醫生的隊伍中來;加快研究型病房的建設,讓研究型醫生擁有更加廣闊的發展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