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兩會報道組 李萬晨曦
“患者自控鎮痛技術(PCA)的應用不僅能提高癌痛治療效果,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止痛藥物的使用量和相應經濟開支,符合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的目標,期望在國家層面推廣落實慢性癌痛患者自控鎮痛技術,提高癌癥患者生活質量。”近日,全國人大代表,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杰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全國人大代表,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杰
“疼痛作為第五大生命體征,在癌癥患者尤其晚期患者中極為普遍。”李杰向記者介紹,我國癌癥發病率和死亡率位居世界前列,晚期癌癥患者中癌性疼痛發病率高達60%至80%,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PCA是癌痛重要治療手段,然而目前在推廣落實中面臨諸多阻礙,亟待解決以提升癌癥患者生活質量。
李杰認為,口服阿片類藥物難以滿足晚期癌痛患者鎮痛需求。PCA技術自上世紀90年代從術后鎮痛領域拓展至癌痛治療,通過改變藥物使用途徑、提高生物利用度和鎮痛效果、減輕不良反應,已被國際國內權威指南認可。對于口服藥物效果不佳、不耐受或無口服能力以及難治性癌痛、終末期患者,PCA優勢顯著,尤其在居家鎮痛方面意義重大。
在李杰看來,癌痛治療使用的PCA設備與術后鎮痛相同,但藥物種類、劑量、使用時間及醫護工作量差異大。目前我國僅有“術后鎮痛泵”收費項目且僅限麻醉科術后鎮痛收費,慢性癌痛患者所在的腫瘤科、內科及安寧療護病房,以及居家鎮痛患者無法收費,嚴重影響醫護積極性,阻礙了居家鎮痛、安寧療護的推進。
李杰還提到,我國2018年印發的癌癥疼痛診療規范已嚴重滯后,在安寧療護、居家鎮痛領域,該規范對PCA院外管理缺乏明確規定,加之“處方管理辦法”相關條款模糊,導致醫院不敢讓患者外帶鎮痛泵回家,限制了PCA技術在癌痛治療中的應用。
鑒于此,李杰希望,國家層面能優化收費項目設置,擴充“術后鎮痛泵”內涵,將其名稱變更為“患者自控鎮痛術”,設置收費項目,取消僅限麻醉科收費的限制,使其適用于收治慢性癌痛的科室及慢性癌痛患者居家鎮痛。參考浙江省情況,希望按“次”收費,規定3天內不得重復收費,以合理體現醫護勞動價值。
同時,李杰也希望由國家衛健委組織相關部門,依據目前癌痛治療的常用藥物和技術,尤其是PCA技術在癌痛治療中的應用,更新癌癥疼痛診療規范,明確PCA技術院外管理細則,消除醫院對患者外帶鎮痛泵的顧慮,推動PCA技術在癌痛治療中的廣泛應用,提高癌癥患者的生活質量。
(編輯 張昕 才山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