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邢萌 王思文
11月14日,針對疑似“踩雷”的網上傳聞,知名百億私募基金公司北京華軟新動力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軟新動力”)官網發布公告回應稱:截至目前,本公司管理的最終實際投資至深圳匯盛私募證券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匯盛私募”)的部分私募基金產品,因匯盛私募發生違約行為導致兌付困難。
據此,《證券日報》記者第一時間致電了華軟新動力相關負責人,該負責人對記者回應道:“一切以公告為準,暫時不便再做更多解釋。”
華軟新動力:盡最大努力實現投資人的合法權益
針對上述網上傳聞,記者根據此前業內消息獲悉,華軟新動力曾對渠道方稱,新動力旗下FOF(基金中的基金)產品下投了匯盛私募,而匯盛私募先前聲稱自己是做量化對沖策略,后來經華軟新動力調查發現,匯盛私募只是將資金去投了瑜瑤投資的產品,華軟新動力迅速采取行動,上周已經報案抓捕產品造假的私募管理人匯盛私募。華軟新動力對下投方面的失誤以及由此引發的一些不實市場傳聞給投資者帶來的困擾深表歉意。
該消息在市場中快速發酵后,華軟新動力于11月14日下午在官網發布了一則最新公告,公告稱,截至目前,本公司管理的最終實際投資至匯盛私募的部分私募基金產品,因匯盛私募發生違約行為導致兌付困難。華軟新動力表示,為維護投資人的合法權益,針對匯盛私募的重大違約行為,本公司將持續向相關基金產品的投資人進行信息披露,并針對匯盛私募以及相關環節采取法律手段,盡最大努力實現投資人的合法權益。

圖片來源:華軟新動力官網
對于當前公司的經營狀態,華軟新動力在公告中強調,公司目前持續經營,其余在管基金產品均正常運作,公司將本著審慎負責的態度,持續合規經營。
公開資料顯示,華軟新動力是市場上管理規模較大的證券私募FOF,合計管理規模超過百億元,主要服務于銀行、國企、上市公司等機構投資者以及家族財富管理客戶。
此外,11月14日,華軟新動力網站上還發布了關于華軟新動力平衡價值1號私募證券投資基金臨時開放贖回公告和投資經理變更的兩則公告。


圖片來源:華軟新動力官網
陷傳聞風波的涉事信托公司:并無關聯
上述網上傳聞還稱,此次事件中,除了華軟新動力外,還涉及另外一家華中地區信托公司“踩雷”。據傳有人利用多家私募做局,通過信托結構化,騙取巨額資金后跑路,這家華中地區信托公司涉及其中。
對此,接近上述華中地區信托公司的業內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回應道,上述傳聞不屬實,與信托公司無任何關聯。該信托公司與此次事件中的私募管理人沒有建立任何渠道的溝通和合作。
據悉,上述網上傳聞中涉及的公司除了華軟新動力、信托公司,還有匯盛私募、杭州瑜瑤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磐京股權投資基金管理(上海)有限公司等3家公司。
記者從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官網查詢到,深圳匯盛私募證券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管理規模為10億元至20億元,實際辦公地在杭州。

圖片來源:天眼查App
杭州瑜瑤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目前處于“異常經營”狀態。2022年6月13日,杭州瑜瑤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被浙江證監局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監管措施,處罰事由為公司發行并管理的瑜瑤戰鼓五號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在2021年7月至2022年3月期間,存在總資產占凈資產的比例超過200%的情形,違反了《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業務運作管理暫行規定》(證監會公告〔2016〕13號)第四條第七項的相關規定。根據《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業務運作管理暫行規定》第十二條、第十五條規定,浙江證監局決定對該公司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監督管理措施,并記入證券期貨市場誠信檔案。

圖片來源:天眼查App
而磐京股權投資基金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已在2022年9月8日被中基協注銷。

圖片來源:天眼查App
風控的合規性引業界關注
針對此次網上傳聞,多位受訪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分析稱,市場主要是擔心相關私募基金出現多層嵌套、產品估值表造假等問題。
北京一家私募FOF基金經理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市場之所以如此關注此次傳聞有三點原因,一是對私募市場多層嵌套問題的關注,二是對私募產品估值表的真實性、業績違規行為問題的關注,三是對投資者合法權益的關注。
“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多層嵌套是指三層及以上的產品嵌套,并不被法律允許。”浙江曉德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黃榮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多層嵌套結構,使監管層面難以穿透到每一層的產品,但凡有一層基金管理不到位,沒有盡到適當性義務,都會導致投資出現風險,而且是很難把控的風險。風控管理不夠嚴,再加上信息不對稱,導致投資人對產品的投資、資金的流向難以把控。
今年以來,監管部門持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私募證券投資基金不得多層嵌套,筑牢制度籬笆。2023年4月底,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發布的《私募證券投資基金運作指引(征求意見稿)》提出,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架構應當清晰、透明,不得通過設置復雜架構、多層嵌套等方式規避監管要求。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投資于其他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或者金融機構發行的資產管理產品的,應當明確約定所投資的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或者資產管理產品不再投資除公開募集基金以外的其他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或者資產管理產品。
東睿私募基金董事長陳霖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私募基金行業監管趨嚴,限制私募基金多層嵌套的行為,目的在于防范市場中存在的通過多層嵌套違規行為來改變投資范圍、規避杠桿約束、損害投資者權益保護等行為。”
拋開上述個案來看,“實務當中確有基金公司造假的事情,他們之所以要去造假,無外乎是為了更好的募資,用以顯示其投資能力很好、產品凈值高,通過賬面做得好看來吸引投資者進行投資。部分投資者只盯著凈值,關注賺不賺錢,而容易忽視產品風控問題。”黃榮進一步對記者說。
黃榮表示:“目前業界最關注的是產品的退出問題,該產品可能涉及投資者較多、金額較大,能否拿出一個公司與投資者都能接受的退出方案,維護好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對于涉事公司來說是個考驗。同時,此事也引發了行業思考,私募基金要在運營管理投資中更加注重風控與合規,推動行業健康規范發展。”
(編輯 孫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