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桂小筍
“我以前買的一只股票,今天居然享受到了分紅,每股5塊錢,賬戶里多了600塊錢。”8月17日,在證券市場投資了5年的高女士向《證券日報》記者感慨,“買過這么多只股票,就享受到了一次現金分紅。”
高女士感慨分紅難“碰上”的背后,是監管部門對上市公司回饋投資者管理趨嚴的大背景。
從數據顯示來看,兩市之中,不乏“鐵公雞”現象出現,但是,也有部分上市公司,在分紅方面表現慷慨。
上半年業績預報披露漸入高潮的同時,一些率先發布中報的A股公司也大方回饋投資者。
《證券日報》記者根據Wind數據統計及兩市公告統計得知,目前共有29家公司擬在中期對股東進行回饋,其中,有18家公司提出了現金分紅的方案,其余公司則提出了送轉股份的方案。
根據這些公司的現金分紅方案及股本等數據計算可知,這18家上市公司的股東,在中期有望獲得近22億元的現金紅包(含稅)。分紅總金額來看,有9家公司的分紅總金額超過1億元。
對于提出中期利潤分配方案的原因,綜合來看,在這些上市公司的公告中,“分享經營成果”成為關鍵詞:“鑒于公司當前穩健的經營狀況,并結合公司未來的發展前景,在保證公司正常經營和長遠發展的前提下,控股股東提出的預案充分考慮了廣大投資者的利益和合理訴求,有利于廣大投資者參與和分享公司發展的經營成果;兼顧了股東的即期利益和長遠利益,與公司經營業績及未來發展相匹配。”
在提出利潤分配方案的同時,也有上市公司對重要股東(大股東、持股5%以上的股東、董監高股東)是否有減持計劃進行了說明,此外,還回應了利潤分配方案和業績的匹配性等問題:“鑒于公司當前穩健的經營以及未來良好的發展前景,回報廣大投資者,與全體股東分享公司成長的經營成果,在符合利潤分配原則并保證在公司正常經營及長遠發展的前提下,對公司2017年中期利潤分配預案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