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崢
12月11日午間,三湘印象發布公告稱,由于參股公司桂林廣維進入破產重整程序,公司于當天開市起停牌,待公司披露相關事項后復牌,停牌時間預計不超過五個交易日。
而這距離三湘印象入股桂林廣維僅有一年多的時間。12月8日,廣西壯族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作出裁定:批準桂林廣維重整計劃草案;終止桂林廣維重整程序。
三湘印象在公告中指出,“桂林廣維系《印象·劉三姐》項目的運營公司,其注冊資本1.2億元。我司全資子公司觀印象藝術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觀印象”)持有廣西文華藝術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廣西文華”)45%股權,廣西文華持有桂林廣維33%股權”。
三湘印象表示,公司將與廣西壯族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及相關責任主體進行溝通,盡早取得書面裁定文書;取得相關資料后,公司會對桂林廣維破產重整的詳細情況進行披露并復牌。
值得注意的是,轉型“地產+文化”后的三湘印象,今年前三季度業績大幅下滑,去年收購的文化公司并沒有給三湘印象的業績帶來太大幫助。
業績大幅下滑
提及入股桂林廣維,便不得不說三湘印象過去兩年對觀印象的收購。畢竟,廣西文華的股權正是觀印象在成為三湘印象子公司后,以數千萬元競得的。
2015年7月份,三湘股份(三湘印象更名前)宣布擬作價19億元收購觀印象,正式進軍文化、旅游產業。2016年5月份,公司完成對觀印象的收購,就此形成“文化+地產”的雙主業格局,并更名為“三湘印象”。
而為了拿下觀印象,三湘印象也是下了“血本”。根據彼時的公告,截至評估基準日2015年3月31日,觀印象100%股權價值的預估值為16.67億元,其中凈資產賬面價值約為9960.23萬元,增值15.67億元,預估增值率為15.73倍。
或許是為了更穩妥的完成收購,三湘方面表示,鑒于標的公司與上市公司具有協同效應,加之觀印象對接旅游資源的獨有性和稀缺性,考慮具有品牌價值和以張藝謀為首的核心導演團隊的聲望,參照同行業可比上市公司估值水平,交易對價最終定為19億元。
據悉,觀印象為實景演出“印象系列”核心團隊成員張藝謀、王潮歌、樊躍等人聯合成立,三湘印象完成對觀印象100%的收購后,張藝謀等人也成為了三湘印象的股東。
在收購完成的同時,觀印象向全體股東承諾,觀印象2015年度、2016年度、2017年度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分別不低于1億元、1.3億元、1.6億元,否則將對上市公司進行補償。
但2015年,觀印象實現凈利潤約1.02億元;2016年實現凈利潤1.25億元,未達到承諾。對此,三湘印象曾表示,業績補償主要是針對幾年業績完成的累計數而言的,就目前來看,觀印象的業績尚未觸發補償條款。
對此,三湘印象總經理許文智解釋稱,去年業績存在缺口主要是由于《印象西湖》停演所致。2017年有望完成業績承諾。
不過,《證券日報》記者發現,三湘印象2017年文化演出板塊的收入和毛利并不樂觀。
根據公司2017年半年報顯示,三湘印象上半年文藝演出收入7890.12萬元,成本4115.89萬元,毛利3774.23萬元,毛利率47.84%。而2016年,三湘印象全年的文藝演出收入還高達1.93億元,成本則只有5634.45萬元,毛利率為70.84%。
這也意味著,三湘印象今年上半年文藝演出的支出,已經占據該業務去年全年支出的七成以上,而收入則只有去年全年的四成。“實景演出在每年一季度都有1個月到2個月的停演期,所以三湘印象上半年7890.12萬元的文藝演出收入還算比較正常,全年2億元的營收問題不大。至于能否達到1.6億元的凈利承諾,在成本大幅增加的情況下,應該說比較困難”。有業內人士稱。
而從三湘印象前三季度的業績表現看,情況確實不容樂觀。公司前三季度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為6149.06萬元,較上年同期減少86.32%;營業收入為10.08億元,較上年同期減少77.97%;基本每股收益為0.04元,較上年同期減90.24%。
對此,公司解釋稱,公司1月份—9月份較上年同期業績變動原因主要為,本報告期三湘四季花城牡丹苑交房結轉收入,較上期三湘海尚名邸項目等項目交房結轉收入減少所致。
業績提振還需地產發力
實際上,三湘印象雖然高調宣布轉型“地產+文化”,但從營收來看,房地產銷售仍是其最核心的業務。
三湘印象2016年年報顯示,公司總營收約67億元,其中房地產銷售與文化演藝業務的營收占比分別為95.45%、2.88%,文化業務收入所占的份額仍較小。
即便是今年上半年三湘印象地產結轉收入較少,但同期的地產收入仍是文藝演出收入的9倍。
因此,即便觀印象能夠完成業績承諾,對于三湘印象來說,想要提振業績,仍需在地產業務上發力。
此外,本次《印象·劉三姐》項目運營公司桂林廣維的破產重組,對三湘印象的文藝演出板塊會產生什么影響,目前還不好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