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麗
港口經濟已經成為驅動海港城市以及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海港城市港口經濟增加值達6.7萬億元。該經濟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引擎。
然而,面對全球產業鏈重構和綠色轉型挑戰,港口經濟需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躍升,亟須破解臨港產業能級不足、陸海規劃銜接松散、創新轉化不暢等瓶頸。
筆者認為,進一步釋放“藍色GDP”效應,各地需跳出“就港口論港口”的窠臼,帶動港城融合的海風勁吹廣袤海岸,為海陸經濟發展不斷注入澎湃動能。
其一,打造“立體網絡”。目前部分港口面臨產業鏈協同不足,港口物流、貿易、制造等板塊存在資源錯配。建議各地通過自貿區政策實現港口岸線、產業園區、城市配套的“統籌”,推動通關一體化與標準互認,加速構建“自貿走廊”,搭建起跨區域海洋資源交易平臺;強化港口與城市交通、物流、商貿設施的互聯互通,破解“城圍港”困局,優化港口作業區、臨港產業園、城市服務帶梯度布局。
其二,完善陸海產業鏈“創新閉環”。天津港的毫米級精度裝卸機器人、連云港的純電動拖輪研發、上海洋山港的“無人碼頭”運作、前海深港合作的AI無人船測試等創新實踐,均印證著智慧碼頭的重要性。各地應著力于“聰明”港口的打造,并發揮“政產學研用”聯合體模式,根據當地特點重點突破海上風電制氫、深海裝備、深??碧降汝P鍵技術;推動沿海研發與內陸制造協同,建議建立相應的研發及低碳基金或者創投聯盟,完善創新鏈條;重點培育第三代半導體材料、深海機器人等未來產業,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其三,培育海洋經濟“生態共同體”。各地應建立環境治理聯盟,實施“海陸排污同標”;充分挖掘海洋經濟潛力,促進產業鏈聯合發展“風電+漁業”“光伏+鹽田”“滾裝船+新能源車出口”等復合業態,同步探索藍碳交易機制,將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
港口引擎與城市脈搏正在高速共振,各地唯有打破“港—產—城”的邊界,才能釋放海陸經濟更為巨大的效應,使之成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戰略支點和關鍵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