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處于輿論風口浪尖的獐子島(002069)公告了最新進展情況。
公告稱,截至2月1日,根據1月31日修訂的《2017年度消耗性生物資產盤點計劃》,盤點點位數由原定的131個增加至不低于280個,2018年2月1日的盤點船只由最初1條增加至6條,盤點人員由8人增加至76人,其中會計師6人。截至2月1日已累計盤點263個點位。
獐子島表示,基于相關海洋研究專業機構近年在北黃海的環境監測數據、產業調研情況及公司海洋生物研發中心浮標、潛標月度例行調查等數據,公司海洋牧場研究中心專家等人員正在分析可能造成底播蝦夷扇貝存貨異常的原因,分析報告預計2月4日前能夠基本形成。
與此同時,公告還公布了國家貝類產業技術體系成員及專家關于遼寧長??h等區域貝類產業問題的意見。2017年度國家貝類產業技術體系年終總結和考評會議于2018年1月30日-2月1日在廣西南寧召開,貝類體系全體成員及團隊成員、體系咨詢專家,以及農業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廣西壯族自治區水產科學研究院等121人參會。會議中對我國黃海及渤海貝類養殖產業發生的局部規模死亡、貝體消瘦和產量下降等產業問題展開研討,其中指出遼寧長??h(公司海域所在區域)、莊河市等產業問題較嚴峻。通過調研認為原因主要有四點:一是局部環境異常,高溫期提前且持續時間長、降水和徑流驟減導致海區餌料生物數量顯著下降;二是競爭性品種盲目擴張,養殖規模過大;三是貝類養殖苗種高度依賴異地輸入,易形成環境應激;四是養殖模式粗放單一,缺乏應對環境突變等問題的預警機制。
早在1月30日晚間,獐子島公告稱公司正在進行底播蝦夷扇貝的年末存量盤點,發現部分海域的底播蝦夷扇貝存貨異常,可能對部分海域的底播蝦夷扇貝存貨計提跌價準備或核銷處理,相關金額將全部計入2017年度,預計可能導致公司2017年度全年虧損。公司預計2017年凈利潤虧損5.3億元-7.2億元。而該公司此前在三季報中預計2017年凈利潤為9000萬元至1.1億元。
獐子島彼時表示,公司股票于1月31日停牌,并將不晚于2月5日披露盤點結果并復牌。
2月1日,獐子島公告稱,1月31日,公司進行的盤點及減值測試相關工作主要為成立災害應對工作小組。保障存貨盤點及原因分析工作快速推進,明確后續每天的對外信息發布機制。與此同時,獐子島修訂了《2017年度消耗性生物資產盤點計劃》。
證券時報援引消息人士稱,大連證監局也將進場進行核查。
這并不是獐子島第一次出現“蝦夷扇貝存貨異常”的情況,時隔三年多后再度發布蝦夷扇貝存貨異常出現的業績巨虧情形引發了市場的極大關注。獐子島2014年三季報曾發生過重大虧損,即在股市打假風口浪尖上飛出的令人瞠目結舌的“黑天鵝”——震驚市場的蝦夷扇貝絕收事件。2014年10月,獐子島突然公告稱,超百萬畝蝦夷扇貝“報廢”,扇貝“因災”絕收,造成三季度巨虧8億多元,此舉曾震驚中國資本市場。2014年、2015年獐子島曾連續兩年業績出現虧損。
2014年12月,大連證監局給獐子島集團出示了“責令改正的決定”和“警示函”。此事件處理過程中,獐子島集團發布消息稱,董事長吳厚剛自愿承擔一億元的災害損失,“11名總裁辦成員計劃在股票復牌后拿2000萬元增持股票,2年內不減持”。
獐子島位于遼寧省大連市,主要從事水產品養殖、捕撈、銷售,以及進出口等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