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斯會
7月14日晚,上海機場發布2022年半年度業績預虧公告,預計上半年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12.3億元至12.9億元。
此前,白云機場也發布了半年度業績預虧公告,預計上半年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4.66億元至5.7億元。
對于業績虧損的原因,兩大機場均表示,受疫情影響,公司生產經營壓力持續加大所致。
對此,中國民航大學航空經濟研究所所長李曉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兩大機場的主營業務受到疫情影響,量價均受到壓制,直接影響到業績。但長期來看,隨著國際航線恢復,長三角以及珠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海機場和白云機場進一步鞏固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增強面向長三角、珠三角、全國乃至全球的輻射能力,未來的發展仍有支撐依據。
“2022年上半年,民航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局面,受疫情反復沖擊,浦東機場主要業務量低位運行,同比大幅下降,本次疫情對公司經營的沖擊超出預期。”上海機場在公告中表示。
此外,上海機場還稱,報告期內公司運營成本、攤銷成本以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支出也對公司經營產生較大壓力。
白云機場表示,報告期內受疫情持續影響,公司生產經營數據與上年同期相比下降。具體來看,報告期內,白云機場共完成航班起降13.24萬架次、旅客吞吐量1233.55萬人次、貨郵吞吐量99.32萬噸,同比變動幅度分別為-27.95%、-42.62%、2.86%。
有民航業資深人士在與《證券日報》記者交流時表示,今年上半年,民航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局面,在疫情、油價、匯率的三重打擊下,民航業遭遇業績下滑,具體來看,全行業運輸總周轉量、旅客運輸量、貨郵運輸量分別同比下降,并未恢復到2019年同期水平,業務量下降直接導致機場的效益不佳。
不過,隨著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形勢持續向好。據民航局新聞發布會消息,7月份以來民航單日航班量持續恢復,其中7月8日、10日,單日航班量恢復至疫情前約64.5%,整體恢復態勢持續向好。
有券商研究員表示,上海作為我國最大經濟中心城市,輻射最具經濟活力、開放程度最高的長三角地區。浦東機場定位大型復合國際樞紐機場,是內地最大空中口岸,承載國內最多的國際及地區航班。上海機場的變現能力、盈利能力未來仍具有潛力。
此外,由于國際客流的大幅下滑,上海機場與免稅商于2021年初公告了免稅合同的補充協議:由之前的“保底+扣點”形式調整為“流量掛鉤+封頂”模式。
上述研究員表示,上海機場和中免簽署的免稅合同補充協議顯示了上海機場對免稅業務的重視和穩固第一大免稅銷售口岸的決心和執行力,上海機場免稅店有望成為恢復國際通航后免稅品銷售的主陣地。
另外,白云機場與中國中免子公司(廣州新免)簽署的《補充協議》保留了實際提成、保底金額孰高的收取方式,僅僅是降低了協議期內的保底金額(主要是疫情期間),如果未來海外航空需求恢復,機場免稅業務重回正軌,公司免稅業務的盈利彈性仍在。
李曉津表示,雖然民用航空需求受疫情影響恢復較慢,但兩大機場的區位優勢和競爭優勢并未因疫情發生本質變化,另外,隨著國際航班逐步增多,兩大機場又與中免簽署的免稅業務《補充協議》,保留了公司未來免稅業務的盈利彈性。
(編輯 何帆 白寶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