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韓昱
《證券日報》記者梳理Wind數據發現,截至5月6日,A股共有5353家上市公司已披露2023年年度報告,其中有207家被審計機構出具“非標”審計意見(保留意見、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無法表示意見),占比約為3.87%。向前回溯看2022年的情況,共有195家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標”審計意見,2023年數量略微上升。
巨豐投顧高級投資顧問陳宇恒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隨著監管力度持續加大,上市公司的關鍵少數和審計機構責任被進一步壓實,預計未來“非標”審計意見的數量或進一步增多。
具體看,2023年207家被出具“非標”審計意見的公司中,審計結果為保留意見的有85家、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為93家,2022年則分別為83家、98家。2023年審計結果為無法表示意見的達到29家,2022年為14家。
上海明倫律師事務所王智斌律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從2023年年報審計情況來看,審計機構先于監管機構發現問題的案例日漸增多。隨著審計機構的法律責任被進一步“壓實”,審計機構的“獨立性”“針對性”也越來越明顯。
此外,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網站5月6日發布的上市公司2023年年報審計情況快報(第七期)顯示,截至4月29日,55家會計師事務所共為3344家上市公司出具了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從審計報告意見類型看,3330家上市公司被出具了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其中39家被出具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13家被出具了否定意見審計報告,1家被出具了無法表示意見審計報告。
據上海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上交所”)網站4月12日消息,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和《國務院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在中國證監會的指導下,上交所制定修訂了相關配套業務規則,就7項業務規則向市場公開征求意見。在退市制度方面,新增三種規范類退市情形,其中就包括“將內控審計意見納入規范類退市指標,督促公司切實強化內部管理和公司治理”,提到“擬將連續2年財務報告內部控制被出具否定或者無法表示意見,或者未按照規定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公司納入退市風險警示范圍,第三年再次觸及前述情形的,將被終止上市”。
陳宇恒表示,隨著退市機制進一步完善,交易所新增內控“非標”審計意見退市情形,投資者對“非標”類公司的退市風險要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