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楊潔
2月1日,記者從渣打集團獲悉,渣打集團日前發布《氣候適應經濟》報告,對包括中國在內的10個市場就氣候適應的投資需求及經濟影響進行了調研。研究顯示,假設全球依照《巴黎協定》將氣溫上升控制在1.5℃以內,到2030年,若氣候適應投資總額不足300億美元,這些新興市場在氣候破壞和經濟增長方面可能面臨預計3770億美元的損失。
根據報告,氣候適應項目主要包括:為易受洪水影響的地區提供海岸屏障保護解決方案、開發種植抗旱作物、以及建立針對即將發生的自然災害的早期預警系統等。在1.5℃的升溫情境下,到2030年,氣候適應將為中國市場提供81億美元的投資機會,以預防氣候破壞和經濟增長潛在損失約1119億美元。換言之,每一美元相關投資的經濟效益在中國可達近14倍,是此次研究中經濟效益最高的市場之一。
中國長期穩健的經濟實力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為相關投資機會提供了重要支撐。2022年6月份,中國發布《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在深入評估氣候變化影響風險、適應氣候變化工作及挑戰機遇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中國適應氣候變化工作的重點領域、區域格局和保障措施。
渣打在報告中強調銀行業在引導資金方面將發揮關鍵作用。報告對150名銀行家、投資者及資產管理人進行調查發現,目前受訪者持有的資本中,只有0.4%配置于新興市場的氣候適應投資。不過,近六成(59%)受訪者計劃在未來12個月內增加氣候適應投資。平均而言,預計氣候適應相關融資將從2022年占全球資產的0.8%上升至2030年的1.4%。
渣打銀行首席可持續發展官MarisaDrew表示:“我們必須將氣候變暖的影響納入系統考量,并適應其帶來的改變。所有國家都需要通過建設更具韌性的農業、工業和基礎設施來適應氣候變化,其中新興和快速發展的經濟體需求最大。金融業在引導資本流向氣候適應的過程中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編輯 張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