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許潔
10月30日,由《證券日報》社主辦的第三屆中國乳業資本論壇在北京舉行,此次論壇以“‘雙循環’下的產業與品牌升級”為主題,行業大咖齊聚一堂,就乳業發展面臨的新變局展開了熱烈討論。
企業該如何打造自己的護城河
中國品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朱丹蓬在圓桌論壇中表示:“在‘雙循環’的背景下,對于企業來說要做好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內外雙循環的一體化運營;第二件事是要內外雙循環的互融共通,這將是整個乳業未來應對復雜多變國際形勢的重要手段和抓手;第三個就是補短板,為什么今年提出一定要把過度依賴國外的這些短板產業補起來?主要就是為了讓我們的企業在整個運營的過程中,把經營的風險降到最低,把經營的成本降到最低。”
朱丹蓬認為,乳企的競爭對手更多是消費者,而不是企業之間。“當整個消費端不斷倒逼產業,創新升級以及迭代的時候,我們必須要去變,我們所有的所有,一定是基于消費端的核心需求跟訴求,只有‘擺平’消費者才是勝利。”
那么,在消費和制造“雙升級”的背景下,乳企又面臨怎樣的機遇和挑戰?奶粉行業洗牌加速,企業又該如何打造自己的護城河?
對此,朱丹蓬表示:“供應鏈一定是未來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體現,也是企業未來護城河里面最深最寬的一個因素,為什么這樣說?其實我們可以看到這次疫情,為什么很多供應鏈比較齊全的企業反而起來了,因為它解決了整個銷售的最后一公里的問題,還包括了社區場景以及服務到家這樣的概念。”
“我們的乳企更多的要把精力和資金放在供應鏈上,未來整個新生代消費者的思維中有四個核心:第一是品質,第二是服務體系,第三是客戶黏性,第四才是品牌,也就是說企業既要有品牌的高度,但一定不能缺失落地的深度,這一點是非常關鍵的。”朱丹蓬表示:“如果沒有一條非常完整的產業鏈去支撐的話,某一個點的爆發一定成就不了一個百年品牌。”
服務要向社區下沉
朱丹蓬指出,50年代的時候,奶粉是稀缺品,到了70年代的時候,它叫做滋補品,到現在則變成了營養品,未來我們的整個賽道要不要變呢?我們如何把整個場景顛覆呢?
“奶粉的屬性為什么不能變成一個日常消費品?2017年,我在寫中國2018年食品行業發展趨勢的時候,就已經把酸奶列入了飲料這個品類,為什么?因為中國的酸奶已經成為日常消費者把它當成飲料來喝了?;氐侥谭圻@塊,我們能不能創造更多的場景,更多的功能,去匹配更多的消費人群的需求呢?我覺得是可以的。”朱丹蓬如此表示。
那么。需求起來了,各大乳企也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價格戰”。在“價格戰”焦灼的背景下,各家又該如何突圍?
“其實80%的寶媽對于這么多的品牌基本上是懵圈的,她們沒有專業的知識去支撐對于某個品牌的認知,那么品牌要如何去凸顯它的核心競爭力?其實就是要做兩個轉變,第一個是渠道資源要下沉,從渠道資源轉向人力資源;還有一個就是要以消費者為中心,將服務下沉到社區,這樣才能更好地去服務消費者。”
(編輯 孫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