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在銀行工作的朋友最近告訴記者,今年他們銀行“開年紅”活動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保存款,并且為提高大家積極性,行里還給予了很大的激勵政策。
從這寥寥幾句話,就足以管窺銀行業今年負債端的壓力。
為幫助大家理解負債,先來簡單看看銀行資產負債表:一端是資產,包括貸款、票據等;另一端是負債,是銀行的債務,也就是借來的錢。這筆錢的構成,包括一般性存款、同業拆借、同業存單、中央銀行借款等,其中,存款是銀行負債里最“便宜”的錢。因此,在銀行負債結構中,絕大部分都是存款,特別是基礎客群較好、網點多的大中型銀行。
銀行圈向來都有“存款立行”的說法。用便宜的資金開展信貸業務,顯然利差空間更大,收益更好。所以,各大銀行也是各顯神通,絞盡腦汁來吸收存款,比如過去的保本理財產品,近年來火爆的結構性存款、靠檔計息存款產品、互聯網存款產品,等等。
如果存款實在不夠,也沒關系,銀行可以借錢來保證負債,保證信貸投放能力,實現擴表。銀行總有辦法解決。
但這些年來,銀行人士仍然經常感慨負債難,要通過優化負債端結構,來合理控制負債端成本云云。
銀行負債環境發生變化,大約有以下幾點原因:一是經濟形勢變化。存款,主要是居民儲蓄和企業存款,兩者都與經濟環境相關。二是監管環境變化。此前種種高息攬儲手段,被叫停者有之,被規范壓降者有之,總之都約束了銀行吸收存款能力。比如互聯網存款產品全部下架,對于本來攬儲壓力就大的中小銀行而言,也是個不小的打擊。
何況銀行也不能一味靠借錢求發展,監管部門對同業負債也有要求——不能超過總負債的三分之一。這意味著,各家行還得鉚足勁搞存款,市場競爭如何會不激烈?
去年受疫情等因素影響,人民銀行實施強有力的逆周期調節政策,為商業銀行注入流動性,負債端壓力有一定緩解。但業界和學界還是有不少“負債荒”的討論。特別是9月份前后,結構性存款大幅壓降,還是對銀行負債形成一定沖擊,一些中小銀行壓力非常明顯。
2021年,從人民銀行年前會議內容來看,貨幣政策表述有一定變化——從合理充裕到合理適度,由此來看,去年的非常規貨幣政策或將退出,今年流動性整體或將發生變化。這意味著,銀行同業負債的難度和成本將增加,加上為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監管部門對各種高息攬儲手段的打壓,銀行負債端面臨的壓力,從前述銀行朋友所在行的“存款保衛戰”已有一定體現。
當然也不必太悲觀。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兼職研究員董希淼就比較樂觀,他認為貨幣政策并不會大幅度收緊,互聯網存款也不會一刀切,監管部門還是會區別對待。
中金公司發布的報告認為,2021年,監管層面對結構性存款可能不會再設硬性整改要求,疊加政府債券的發行壓力或較去年有所減輕,財政存款對銀行負債端的沖擊也大概率要減少,預計2021年整體的銀行負債壓力會較去年緩解。
那么到底難不難、何為難,恐怕還是身在其中的銀行從業者才能“如人飲水,冷暖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