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翠華
險企分支機構市場退出試點工作已經進行了大約兩年,廣西作為首個吃螃蟹的省份,已經初見成效。筆者認為,對于其他地方而言,險企的分支機構同樣可以適當做減法。同時,除了對已患“重病”的分支機構做“減法”,險企還應改變發展思路,以提質增效代替盲目擴張。
這種思路似乎與傳統的發展路子相悖。更快、更多地鋪設分支機構,大量招攬保險營銷員等,是不少保險公司推動業務發展的常用手法。一般情況下,這樣的模式對促進保險公司快速做大業務規模頗有成效。
但在傳統的大干快上的思路下,粗放式發展現象較為普遍,一些分支機構的問題被掩蓋,其中包括長期無規范的營業場所或者頻繁變更營業場所、長期無符合監管要求的高級管理人員、發生大規模非正常集中退保事件、服務能力嚴重滯后、多次受到行政處罰等。辯證地看,這些問題機構在為險企帶來保費規模的同時,也在無形中侵蝕險企健康的運行機制,低效的運營大幅增加險企固定成本開支,嚴重的銷售誤導和頻繁受處罰損害保險業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
某些情況下,斷臂求生是必要選擇。對部分存在嚴重問題的保險分支機構,險企和監管機構也應拿出同樣的勇氣。在險企分支機構退出方式上,就有主動退出、勸導退出和強制退出三種方式。在上市公司領域,證監會也在推動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形成優勝劣汰的制度,提升上升公司質量,發揮資本市場基礎功能,維護投資者合法權益。保險業也可嘗試類似機制的運用。
從廣西的實踐來看,2016年10月份首次對險企分支機構進行分類評價,就有兩家分支公司和23家營銷服務部退出市場。今年前5個月廣西保監局又勸導7家存在嚴重問題的險企分支機構退出市場。筆者認為,做好這些“減法題”將讓保險公司走得更加輕快。
反思分支機構的退出,從表面來看,這是分支機構在運營中出現了嚴重問題,而進一步來看,這反映出險企粗放式發展的思路尚未改變,開設分支機構存在低門檻、低要求現象,甚至在不具備基本運營條件的情況下硬上。筆者了解到,近兩年監管機構已經放慢了險企分支機構的審批設立速度,但不少險企著急鋪機構,甚至在沒有經過審批的情況下擅自開設分支機構,這是值得高度重視的問題。
應該說,對已患“重病”的分支機構實行退出機制是治標,改變發展思路,提高分支機構設立和運營質量才是治本之道,以提質增效代替盲目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