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APP

          掃一掃
          下載客戶端

          您所在的位置: 網站首頁 > 金融機構 > 保險 > 正文

          2500萬人在用的保險產品是怎樣煉成的?

          2018-07-13 06:08  來源:證券時報

              7個月的時間,從一線城市到五線城市,2500萬人靠支付寶掃碼收款,獲得了門診醫療保險,累計理賠人次達到210萬。這種推廣速度,在傳統保險是無法想象的。

              退貨運費險之后,互聯網保險領域再無現象級產品。高收益、高保額的牌已經打完,未來互聯網保險將走向何方?螞蟻保險的實踐是,以技術為支撐,通過一款叫“多收多保”的贈送保險,向更多人提供能用到的門診保險,讓更多人對保險產生感知。目前,支付寶后臺對該產品平均每天接納的理賠數量超過1萬件。

              在新產品形態和新技術的支持下,互聯網保險如果能重塑大眾對保險的認知,建立起新的信任關系,保險行業也將會變得更好。“如果這一天真的到來,這將是互聯網保險的勝利。”螞蟻保險事業群總裁尹銘說。

              千萬商販的保險體驗

              農民種菜到城里賣,下崗工人臨時支起煎餅攤,只要用支付寶收款,他們都能獲得一款叫“多收多保”的贈送保險。

              “多收多保”是螞蟻保險面向二維碼收單商戶(俗稱碼商)推出的免費門診保險,碼商每用支付寶收一筆錢,就能隨機獲得一筆門診保險的報銷額度。攤主生病去醫院看門診,每次拿回的票據可以在支付寶上最高報銷200元,每年最高報銷1000元。

              在過去7個月中,已經有2500萬碼商獲得這個產品,支付寶后臺平均每天接納的理賠數量超過1萬件。也就是說,目前這款產品的理賠人次達到210萬。

              不少商販因為這款產品而對保險有了首次體驗。調查顯示,受訪商販有40%沒有為自己或家人買過保險,生病的時候,他們寧愿自己扛一扛。

              一款2500萬人在使用的保險產品,即便在互聯網保險領域也不是一個小產品。目前,“多收多保”產品由多家保險公司承保,螞蟻保險購買,向碼商免費提供。

              螞蟻保險為什么要做這款產品?是否是要幫助支付寶擴展線下支付業務?尹銘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款產品并沒有太考慮為支付業務引流的目的。

              “阿里巴巴的使命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我們的初衷是解決小商販們的痛點。‘多收多保’就是要讓小微商家知道,‘哦,這叫保險’,‘原來我能那么輕松地獲得保險理賠’,讓他們開始對保險有感知。”尹銘說,這是螞蟻做保險的思維。

              螞蟻方面沒有披露“多收多保”的保費規模和理賠金額,但尹銘表示,保費的支出和理賠狀況比預想中好,這款產品會繼續做下去。

              7月11日,螞蟻金服在“廣州天下碼商成長計劃”發布會,將“多收多保”在廣州的試點升級,理賠范圍從此前二級以上的醫院,擴大到涵蓋全部社保定點醫院,以進一步方便商販就診。

              科技推動保險普及

              “多收多保”的2500萬用戶,都是線下商家,從一線城市到五線城市,人群覆蓋各行各業,這類保險的承保和理賠難度高,傳統保險公司難以實現。

              但AI(人工智能)等多項技術的運用,讓過去的不可能變成可能。依靠AI、云計算、風控等科技組合拳,“多收多保”的客服團隊僅20個人。據了解,AI在“多收多保”的貢獻度已達50%以上。以審核環節為例,目前57%的審核都由系統自動判別,準確率99.99%。

              科技的應用,不僅帶來效率的提升,也提升了用戶體驗,成為保險普及的推進器。據尹銘透露,“多收多保”的KPI考核只有一個,即服務了多少商家,服務越多越好。

              對螞蟻保險而言,免費提供保險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讓更多人用上保險,以此推廣和普及保險。

              據了解,“多收多保”最早設計的是為用戶承保重疾險,但反響并不好,因為重疾的發病率太低了,大多數人都感知不到保險的存在。很快,“多收多保”調整了方向,轉而提供更多人都能用到的門診保險。

              “多收多保”與退貨運費險類似,通過嵌入高頻的交易場景,讓保險“動起來”,吸引更多人來體驗。人們只有親自體驗過,才能了解到保險的重要性,互聯網保險沉重的大門才能被推開。

          -證券日報網
          国产精品传媒99一区二区_国产高潮抽搐喷水高清_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蜜_国产麻豆剧传媒精品国产AV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證券日報APP

                  掃一掃,即可下載

                  官方微信

                  掃一掃,加關注

                  官方微博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