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冷翠華
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產生重大影響。瑞士再保險認為,中國經濟由于先于其他國家面對疫情,且率先采取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貨幣措施和財政手段,以輔助企業復工、促進經濟復蘇。與此同時,宏觀政策通過引導新基建建設,培育以創新為核心的新興增長點;繼續市場化改革、深化要素改革,以強化中國經濟長期發展動能。因此,盡管中國經濟也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影響,但預計將會很快迎來反彈,并引領全球經濟的復蘇。
全球衰退深化,韌性差距擴大
瑞士再保險預計,全球經濟上半年下行,下半年僅會部分實現緩慢恢復。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2020年全年將下滑3.8%。經濟復蘇遲緩,2020年下半年只能挽回部分產值損失。
瑞士再保險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安仁禮指出:“全球經濟韌性減弱。因此,即使經濟衰退短暫、反彈強勁,整體復蘇也仍需更長時間。”
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及其引發的經濟危機凸顯了經濟韌性的重要性,同時也擴大了經濟體之間存在的韌性差距。受疫情沖擊較嚴重的國家所采取的財政刺激應對力度反而最小。中國經濟在此次危機中呈現出較強韌性,這也主要得益于此前數年中國在去杠桿、調結構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果。
中國重構供應鏈韌性
瑞士再保險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會對現有全球供應鏈造成沖擊,給中國帶來更大挑戰。過去幾十年來,全球供應鏈蓬勃發展。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和傳播對以中國為中心的全球供應鏈造成了強烈的負面沖擊。
盡管如此,中國目前也在重構疫情過后的供應鏈韌性。第一由于中國對制造業外商直接投資的依賴程度越來越低,供應鏈風險對中國來說是可控的;第二,中國擁有潛力巨大的國內市場,并正在加快投資新基建(信息領域),這兩點有助于中國轉型成為消費型和數字化經濟體。同時,中國最有能力從危機中脫穎而出,并在勞動力市場,基礎設施等一系列基礎指標上仍具有競爭優勢,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將進一步加強這一優勢。
未來十年“新基建”將激活中國經濟轉型新動能
瑞士再保險認為,短期來看,風險總體仍偏負面。全球疫情蔓延導致的外貿環境惡化是首要風險。但中國正在調整經濟結構,發展以消費推動、數字經濟為導向的增長模式,并已取得了顯著成效。
“為應對疫情沖擊,推動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中國提出并重點關注‘新基建’建設,強化基礎設施的信息化、科技化、創新化基礎,以推動中國經濟的數字化轉型和升級。作為財政手段的重要抓手之一,這將有助于加速經濟復蘇,提升中長期經濟增長動能。”安仁禮指出,“這標志著中國正立足國內,通過提振內需,緩解今年因全球經濟衰退、貿易戰風險持續和疫情導致供應鏈中斷等外部阻力造成的風險。”
雖然從整體規模上來看,“新基建”占比仍然比較小,但有助于推進國家整體規劃、提高中國經濟供給側效率、緩解人口紅利下降等結構性問題,也能夠助力加速數字化轉型、城鎮化升級、區域經濟融合、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持城鄉協調發展等,從而增強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后勁,發揮中國頂層戰略的重要作用。從中長期來看,“新基建”將為中國打造更加強勁的增長引擎、提高生產率。
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賦能未來經濟增長潛力
4月份,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瑞士再保險認為,這體現出,中國將會提高土地、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的市場化配置效率,同時加快發展技術和數據要素市場,促進數字化經濟發展。
這將使中國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為實現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高經濟體系韌性打下堅實基礎。
“總體上看,全球直保和再保險行業將憑借充足的資本,頂住疫情沖擊。雖然受疫情影響,今年全球總保費增速將會有所下降,但預計將會很快恢復。與其他行業相比,營收下滑、供應鏈中斷對保險行業的影響較小。隨著全社會風險意識提高、數字化趨勢加速發展,保險業務的可保邊界將會拓展至網絡、個人、企業等新領域。”瑞士再保險指出。
(編輯 張明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