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披露的上市險企11月保費成績單,折射出保險業仍然處于深度轉型的爬坡期。受低基數效應影響,上市險企財險板塊同比有所改善。相較之下,壽險板塊同比保費表現分化,整體仍然承壓。
財險回暖撐起了上市險企總保費的“門面”。記者梳理保費公告發現,今年1至11月,上市險企財險保費收入進一步改善,太保財險、人保財險、平安財險原保險保費收入同比增速分別為3.0%、1.6%、-7.3%。其中,上述三家公司11月單月原保險保費收入同比增速分別為4.6%、13.4%、4.4%。
結合保險公司反饋信息,財險板塊可能將迎來保費增速拐點,這主要得益于車險保費收入環比有所改善。不過,未來財險市場仍然面臨一定變數,在商業車險綜合改革以及近期推出的新能源車險新規影響下,車險未來的承保盈利空間仍有收窄的可能性。
“不過,預計上市險企的財險板塊仍有一定的費率優勢,即規模效應帶來的固定費用優勢以及直銷渠道占比高帶來的低手續費優勢。在這些優勢之下,預計上市險企財險板塊仍然能實現承保盈利。但部分中小財險公司業績壓力更大,從而會加速推動財險行業市場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一家主流投行人士分析。
壽險所面臨的壓力并不小。以上市險企為例,今年1至11月,上市險企壽險板塊保費收入小幅改善。但11月單月,中國人壽、中國平安原保險保費收入出現負增長,主要是受制于啟動2022年“開門紅”而影響了當月保費業績。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通過對本輪壽險增長乏力進行復盤思考,其實傳統低效的壽險營銷模式已經進入了深度、持續性的困境之中,疫情更是加速了這一進程。當前,壽險行業的主要問題是陷入“供需錯配”,即投保人多元化的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保險產品服務之間的矛盾。從產品和渠道兩端來看,深層次矛盾逐步顯現,壽險公司在以客戶為中心的目標上仍有提升與改善空間。
從目前來看,業內人士說,壽險行業負債端改善仍需時日。背后原因主要有:普惠保險快速普及,短期內對商業保險產生擠出效應;壽險代理人隊伍規模持續下滑,代理人渠道轉型緩慢,疊加監管高壓持續;壽險產品供需錯配等因素,導致短期內保費增長動能有限。
主流投行預計,壽險負債端改革短期難見成效,預計2021年全年及2022年“開門紅”期間保費增長仍然受承壓,邊際改善時點或出現在2022年下半年??梢灶A見的是,那些加快搭建滿足客戶需求產品體系(保險+服務)的保險公司,將有望率先走出行業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