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鄧雄鷹
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經濟生活正在產生深遠影響。隨著老齡化社會加速演進,健康人群面臨的失能風險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持續上升,由此產生的養老護理需求也在持續增加。
黨的二十大報告近日提出,要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安全規范、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其中明確,促進多層次醫療保障有序銜接,完善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制度,落實異地就醫結算,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積極發展商業醫療保險。作為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護理保險有望迎來發展窗口期,長期護理保險市場供給缺口持續改善。
近日,銀保監會亦著手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同時鼓勵擴大商業長期護理保險供給能力,此舉將進一步豐富長期護理保障供給。
我國是人口大國,預計“十四五”時期,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總量將突破3億,占比將超過20%,養老服務已經成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內容。有研究預計,我國城鎮地區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需求將在2040年達到近6.6萬億元,約相當于當前水平的5倍。
早在多年前,我國就開始探索建立適應我國國情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被稱為社保“第六險”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自2016年起試點,此后逐步擴大試點范圍。目前來看,試點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切實減輕了失能人員家庭經濟和事務負擔。截至2022年3月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覆蓋49個城市、1.45億人,累計有172萬人享受待遇。
據了解,下一步,國家醫保局將會同有關部門加大探索力度,進一步深化試點,加強總結評估,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力爭在“十四五”期間基本形成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和老齡化發展趨勢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框架。
除了正在試點的社保型長護險,商業型長期護理險也是防范養老護理風險的重要組成部分。2005年國泰人壽推出了我國第一款具有商業性質的長期護理保險產品。不過,近年來商業長期護理保險整體發展較慢,影響力較小。
近日,銀保監會人身險部就《關于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征求意見稿)》向人身保險公司征求意見,擬自2023年1月1日起啟動長護險與壽險責任轉換試點。
意見稿鼓勵人身保險公司在開發普通型人壽保險產品時,在保險條款中增加使用保單貼現法進行保險責任轉換的內容,為被保險人擴展提供長期護理保障責任。同時,鼓勵人身保險公司充分發揮專業優勢,積極探索提供適合居家護理、社區護理和機構護理的護理支付方式,滿足客戶差異化的護理保障需求。意見稿還明確提出要充分總結轉換業務試點經驗,研究擴大轉換業務適用的產品范圍,不斷擴大商業長期護理保險供給能力。
建立長期護理保險是一項重大制度創新,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提升全社會的長期護理服務保障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挑戰,需要社會各方形成合力,探索建立多方責任共擔、可持續性的長期護理服務體系,從而助力社會保障體系完善,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長期護理服務和保障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