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證券研究院研究員劉世欣
2018年以來,受市場行情和嚴監管政策的影響,證券公司股票發行業務面臨困難。當前投行業務已進入“強競爭、低收費”階段。在面臨高風險、重責任的同時,投資銀行業務信用基礎已發生重大變化,傳統的高收費、低風險的業務模式已經不復存在,券商投行業務單一通道業務模式已難以為繼。
對于投行業務面臨困難的原因,筆者認為,一是IPO市場供給資源減少。2012年前后,在股市行情低迷、IPO節奏放緩乃至暫停、企業融資需求持續高漲等多重因素作用下,高峰時期待審企業達到900余家,給資本市場帶來壓力。而到了2015年后,監管部門多措并舉、疏堵結合,加快審核節奏,2016年和2017年IPO數量以及募資規模均居全球前列,在這樣的IPO業務高峰過后,市場資源供給必然不像此前充分。
二是監管部門嚴把準入關口。2018年上半年發審委IPO審核共有112家企業上會,58家獲通過,過會率51.79%,低于2017年76.31%的過會率。被發審委否決的原因涵蓋關聯關系或潛在利益輸送、財務問題、經營穩定性、合規與監管風險、會計核算、商業合理性與真實性等多方面。在當前背景下,2018年上半年掀起了材料撤回潮。截至2018年上半年末,共有124家企業主動撤回材料從而終止審查,已超過2017年全年的113家,其中3月份迎來IPO撤回高潮,共有71家企業公告終止審查,占63%。
三是保薦機構先行賠付制度,增加了保薦機構的責任?!豆_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內容與格式準則第1號——招股說明書》中明確規定:“保薦人承諾因其為發行人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制作、出具的文件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給投資者造成損失的,將先行賠償投資者損失。”該準則出臺的背景是為了解決保薦機構存在“只薦不保”的老問題,但同時也帶來保薦機構為快速實現證券市場安定、絕對保證投資大眾利益承擔了更多責任。
四是新三板終身督導制度給主辦券商帶來一定壓力。相對滬深交易所上市公司,新三板掛牌企業通常門檻較低,持續經營能力弱,公司治理不夠完善,對市場規則制度了解不夠,這就給持續督導帶來很大困難。而新三板終身督導制,實際上捆綁了主辦券商和企業之間的關系,使主辦券商承擔了企業本身的主體責任,成為信息披露義務人,掛牌公司的規范運作、信守承諾、信息披露等內容都成為主辦券商的責任。
IPO業務收縮大勢所趨,新股發行提速、通過率下降將成為常態,因此必須從戰略上進行適應調整,聚焦“嚴把質量關”。筆者認為,券商需要規范開展投行業務,加強投行業務部門的內部質量和風險控制水平,不再單純追求項目擴張,積累優質項目與業務經驗,提升品牌價值,發揮綜合券商的頭部優勢,夯實基礎業務,立足長期發展。
對于券商機構,筆者認為,首先,在嚴監管環境下,券商應建立完善的組織架構以保證項目的全程風控,一線業務團隊、質控、內核、合規風控都要權責明確,分別從一線項目、部門層面和公司層面形成多層次監督合力,保證人力、財務和技術等方面的支持投入,規范操作流程,保證盡職調查、工作底稿、信息披露文件制作三位一體的驗證,確保全程有效監督并定期評估。實際上,券商機構內核機制資源不足的問題長期存在,質控制度執行存在不足,需要進一步在券商內部健全投行業務風險管理、質控和內核等相關制度,而這并不需要過多的行政干預,比如規定風控內核人員配置人數及薪酬福利等。
其次,跟隨政策指引,支持“四新”產業服務實體經濟。當前A股的發行制度改革有新的突破,加大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四新”產業的支持力度。
第三,堅持“以企業為中心”,發揮協同優勢形成一站式的機構客戶金融服務體系。未來投行業務的競爭絕不僅限于IPO,而是綜合化服務的競爭,券商將通過為企業提供上市、掛牌、再融資、并購重組、資產證券化、債轉股、破產重整、綜合財務顧問等系列服務,形成投行業務服務鏈。券商將通過客戶分類,加強客戶關系管理,對重點機構客戶特別是戰略客戶提供綜合服務,包括融資融券、股票質押、資產管理、機構經紀等,甚至通過直投、另類投資、引進戰投和產業基金、探索股權眾籌、開展場外私募融資及與區域股權市場合作,建立中小微企業投融資協同服務鏈。只有改變單一通道業務模式,通過打造“一站式”全方位服務型投行業務,才能提升券商綜合服務實力,實現券商轉型發展。
21:52 | 中國海誠:聘任高級管理人員 |
21:52 | 甬矽電子:關于開立可轉換公司債券... |
21:52 | 優機股份:關于公司向特定對象發行... |
21:52 | 中航重機:93719889股限售股將于7... |
21:52 | 云南銅業:關于參股公司存續分立完... |
21:52 | 中電港:公司是英偉達中國分銷商之... |
21:52 | 遠東傳動:目前沒有回購股份計劃 |
21:52 | 浙江世寶:公司的線控轉向可用于L3... |
21:52 | 逸豪新材:將結合行業發展趨勢持續... |
21:52 | 中體產業:公司高度重視智能化技術... |
21:52 | 中亦科技:自研的AI Agent智能體已... |
21:52 | 逸豪新材:目前沒有直接向英偉達供...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2031700網站電話:010-84372800 網站傳真:010-84372633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