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這個階段,第一步是做實做優中國經濟,而不是人為的再次推高中國經濟。”在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日前舉辦的“全球經濟展望與經濟風險形勢分析”研討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做出上述表示。
他認為,當前中國經濟由10%左右的高速增長平臺,逐步轉向中速增長平臺,2017年恰是這個中速增長平臺形成的驗證期。促成這樣平臺轉換主要有三個因素:一是房地產、煤炭、鋼鐵等等這些重要的需求已經達到了歷史需求峰值;二是人口的總量結構發生了變化;三是資源和環境消耗已經觸到底線了。“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速增長,這個過程是非常符合自然規律的。”劉世錦說。
對于2018年,他認為,終端需求可能在上半年有所回升,但幅度不會很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是最不穩定的因素。與同樣發展水平的OECD國家比較,中國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投資比重高得不只一倍到兩倍,這背后是地方政府資金的支撐,即地方債問題。
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是2018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出的三大攻堅戰之首。劉世錦認為,如果2018年政府對金融風險,對地方債處理的力度加大的話,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增長速度會有所降低的。這樣的話,整個中速增長的平臺重心或會有所下移。
“如果發生這樣的變化我認為是積極的”,劉世錦說,在目前階段,第一步是需要做實做實做優中國經濟,而不是人為的再次推高中國經濟,要降風險,特別是地方債務的風險;第二是擠泡沫,房地產泡沫以及其他方面的泡沫;第三,需要穩利潤,使各行業利潤能在比較長時間里呈現比較穩定的均衡分布。他認為,“這樣對防風險,特別是降杠桿,是有利的。經過這樣的調整以后,經濟增長質量會提高,就像十九大提出的,會進入一個高質量發展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