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 滕泰
■本報記者 杜雨萌
“要想在新舊動能轉換中,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就必須要給政府的產業政策設定一個合理的邊界。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即便是該做的,如果對經濟有緊縮效應,也應選擇一個合適的時機。”12月28日,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在證券日報社主辦的第二屆新時代資本論壇上如是說。
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目前我國經濟運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給側結構性的,因此,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更多采取改革的辦法,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個字上下功夫。
在滕泰看來,之所以說供給側結構性是我國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主要是因為中國中長期的供給側結構性問題面臨改革紅利的遞減,要素紅利的遞減,包括勞動、土地和高儲蓄紅利的遞減,以及后發技術紅利的遞減。如果不改變這個現狀,不圍繞增長的本質,從增長的條件、增長的要素、增長的驅動力入手來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那么未來兩三年時間內,中國經濟增速可能會繼續走低。反之,如果我們認識到供給側結構性的矛盾,能夠從增長的本質出發深化改革,進一步激發改革紅利、要素紅利和技術紅利,那么,中國經濟增速走好預期有望增強。
面臨著影響經濟長期性和周期性的供給側結構性問題,未來中國經濟的突破方向到底在哪里?
滕泰認為,真正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方面是針對長期性供給側結構性問題的改革措施,包括繼續擴大改革紅利,主要是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化改革;以要素市場改革為主戰場,著力降低勞動、土地和資金的供給成本;強化自主創新的技術驅動力。另一方面,是針對周期性供給側結構性問題的改革措施,包括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減稅降費、優化營商環境等。只有這樣,中國經濟才能發展得更好。
滕泰認為,在基本復制完西方三百年工業革命成果之后,中國很多供給成熟和老化產業已經不能創造新的需求,而很多新供給卻能夠創造遞增或倍增的新需求,比如很多以研發、設計、品牌為價值主體的軟性制造業,新型知識產業、信息產業、文化娛樂業、新金融和高端服務業等新經濟、軟產業,都有巨大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