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發布《阿里巴巴全生態就業體系與就業質量研究報告》?!秷蟾妗窚y算,2019年阿里巴巴經濟生態共蘊含就業機會6901萬個,其中新基建創造就業機會超過千萬,蓬勃的數字經濟已經成為中國就業新引擎,新業態催生新職業,新技術帶來新增量。
數字經濟在帶動就業時,有如下四個特點。
一是更多就業,新基建帶來崗位新增量。根據《報告》,互聯網金融、物流、科技和企業數字化管理平臺為主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共帶動就業機會1070萬個,成為電商之外帶來最大就業機會增量的版塊。街頭巷尾的150萬名菜鳥物流小哥,向中西部、三四線城市小商家推廣收錢碼的170萬名“數字微客”,130萬名小程序開發師,都是新基建洪流中的浪花。
二是更好就業,創新科技提升工作新質量《報告》顯示,數字科技的進步,從工作便利化、工作流程改善、產業數字化、用工靈活化、技能賦能和信用體系五個方面,將人從重復性生產中解放出來,極大改善了勞動者的就業質量。
菜鳥電子面單讓物流人員告別“靠肉眼識別地址”,語音機器人幫快遞小哥每天撥打百萬個電話,阿里健康的“癲癇腦電分析引擎”幫醫生自動分析癲癇腦電圖……數字技術改善傳統流程的例子還有很多。
第三個特點,則是更新就業,數字經濟催生新工種。7月6日,人社部聯合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向社會發布了第三批新職業,至此,自《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15年版)》頒布以來,人社部共發布3批38個新職業,其中包括“互聯網營銷師”和“數字化管理師”等七成誕生于數字經濟新業態的職業。
《報告》顯示,近幾年,隨著我國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的廣泛運用,與此相關的高新技術產業成為我國經濟新的增長點,對從業人員的需求大幅增長,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從業人群。
第四個特點,是平等就業。2019年,在外打工的強娟梅回到了彼時尚未“摘帽”的貧困縣陜西清澗,回到5歲女兒的身旁。一份為圖像做電腦標記的“人工智能訓練師”工作,讓她在陪伴孩子成長的同時,仍能獲得一份不錯的收入。
據了解,阿里生態中已經有超過20萬名工智能訓練師,大部分集中在縣域,一批像強娟梅這樣的在外務工者因此返鄉?!秷蟾妗愤€顯示,云客服等靈活就業機會還為殘疾人、貧困在校生、退伍軍人、“4050”人員等傳統勞動力市場上的弱勢群體拓寬了就業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