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
國信證券銀行業首席大表哥
銀行股是典型的周期股,周期股的核心邏輯永遠是周期,外加各種短期擾動。然而,最大的難點就在于識別周期,我們身在廬山之中,不知其真面目,判斷經濟周期是最困難的任務。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回頭看時才知道,原來曾身處于周期的什么階段。
這10年,我們與其說是在預測股價,還不如說是在尋找周期。當然,以下的幾個階段的劃分較為大致,并不一定有很強的邏輯性。
黃金歲月:2006-2007
2006年7月,我從學校領了碩士畢業證,回到南方,在上海謀了份差事,從此成為一名金融民工??诖镞€有點小錢,就拿去炒股了。
我買的第一只股票,是招商銀行。當時它不停地漲,初出茅廬的我也不知道它為何漲,因為當時我不學無術,還沒意識中國正在經歷一輪強勁的經濟增長。
2004年,我國一方面加入了WTO,外需空間迅速打開;另一方面,此前剛好也經歷了一輪去產能,過剩產能有所控制。新一輪經濟增長就這樣被拉開了帷幕,甚至有些令人猝不及防。當時,我翻閱著大行的銀行股研究報告,行業邏輯簡單明了,就是因為亮眼的宏觀經濟,銀行業正在享受著經濟騰飛的成果。原先因為流動性過剩而被質疑的銀行業,轉身開始起飛。
最后,招商銀行一度被炒至12倍PB,2007年央行連續加息也沒能阻止股票的飛仙……知名券商的報告毅然地給出觀點:既然我國經濟處于高速增長期,那么我國的銀行股自然也是成長股,應該按成長股估值。
當然,我早已賣完了它,因為那估值完全已超出我的知識結構所能理解的范圍了。
這一輪所謂的高速增長期在2017年10月的美國次貸危機中終結,外需走弱,使我國經濟也受到拖累。銀行股和大盤一起開始漫漫陰跌。
而且,它們是成長股的傳說,也慢慢被淡忘于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