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官媒開始在頭版警示獨角獸短線熱炒風險,這說明市場最近炒得確實有點“過”了。雖然監管風向已往科技成長股這邊傾斜,但相關概念股短線連續暴漲無疑為后市埋下巨大隱患,去年雄安行情的教訓還歷歷在目,再看看360上市回歸后的走勢,不知道又有多少股民會高位“站崗”。
近期市場傳出銀監會將大幅下調銀行撥備紅線的消息,部分媒體為博眼球還弄了個釋放萬億利好的“大新聞”,其實這不過是監管層為了讓接下來表外資金順利回歸表內而提前騰出空間,故意過度解讀不是“蠢”就是“壞”。周三盤面表現已反應了一切:盡管銀行板塊逆勢上揚,但難掩兩市各大指數全線震蕩走弱,個股也是普跌一片。
我們周二已提到,由周期股引發的藍籌弱反彈更多是部分主力短期自救行為,難有持續性,自然也吸引不了多少資金跟風調倉涌入;而連續上漲的創業板在經歷一波像樣調整前也難以吸引場外資金接力展開二次拉升,所以核心資產和獨角獸全這兩大主題被市場統統拋諸腦后,反倒是貴州燃氣、中毅達、特力A等新老妖股借機上位爭先打板,倒也應了那句俗語:“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
盤面走勢也進一步印證了這一點:熱點看上去眼花繚亂,如受利好刺激的銀行板塊領漲兩市,電力股也超跌反彈居前,海南、深圳和上海本地改革概念股頻頻表現活躍,但由于近期炙手可熱的獨角獸和工業互聯網概念龍頭股如東土科技、海得控制、綜藝股份等紛紛打開漲停,短期市場已陷入熱點青黃不接的尷尬局面,漲停榜上也更多是個股行情,幾乎看不到明顯的板塊賺錢效應。
既然熱點輪動頻率較快,市場整體賺錢效應也比較“雞肋”,投資者短線多看少動會比較好,尤其是對于第一波反彈空間相當充分的高位強勢股更須避而遠之,切勿繼續逆勢追漲。不過話說回來,創業板在經歷了長達兩年多的下跌后估值已“縮水”過半,即便走出一波底部反轉行情并非易事,但上周罕見連續大漲7個點也在暗示在監管暖風刺激下這一波行情仍未完,所以短線倘若進一步回踩投資者不僅不需要驚慌,反倒可以視作絕佳的二次買入機會。至于大盤,由于3月中下旬開始,美聯儲加息疊加季末銀行考核,資金面中性偏緊的預期會對行情構成持續制約,所以會議期間繼續在年線上下箱體震蕩的可能性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