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蕩行情就是這樣的,前天跌得死去活來,結果昨天又來個“陽包陰”,滬指大漲68.31點,以3576.90點報收,漲幅近2%。北向資金也回來了,近100億元資金進場掃貨,人氣重新聚集起來。
大家好不容易可以喘口氣,而要想重現去年的輝煌,并不容易。市場正在發生的重要變化,我們必須重視。盡管感覺好日子又回來了,但是我覺得這個時候還是要冷靜,昨天的反彈只能證明滬指60日線的支撐比較有力,可能還會繼續震蕩。
中小市值公司迎機會
今年春節假期后的行情,最直觀的變化是,去年的“抱團股”瓦解,市場風格明顯轉換,去年的“差等生”集體走強,各種熱點輪番切換。
去年,我們要想炒股賺錢,并不困難,只需要找準賽道,比如白酒、醫藥、光伏、鋰電等,然后買入大市值的龍頭公司,就輕輕松松賺錢了。
今年,大市值公司明顯不行了,取而代之的是小市值公司。達哥統計了一下,今年初到現在,除開新股外,漲幅排名前五十,普遍是總市值在500億元以下的中小市值公司;市值上千億元的很少,只有中聯重科、牧原股份等幾家公司。
而去年全年,漲幅排名前五十,則多是大市值公司,陽光電源、長城汽車、比亞迪、山西汾酒、隆基股份、寧德時代等,都是大市值公司,市值100億元以下的小公司基本上絕跡。
市場出現這種變化,并不是說那些大市值的好公司突然就變差了、公司質地一下子就發生了反向性的變化。只不過,當很多公司的體量達到一定程度之后,向上的空間越來越小,這也讓機構沒有更多的購買欲望。
一家公司的市值從1000億元炒到3000億元,依靠抱團是可以實現的,但是如果再往上走,空間確實就比較小了。
比如金龍魚剛上市的時候不到3000億元市值,向上空間是很值得期待的,到今年初,總市值最高到了接近8000億元。還想再往上,確實就很有難度。而在A股能達到上萬億元市值的公司,就那么幾家。
因此,今年市場的風格明顯轉向了中小市值公司。他們中確實也不乏好公司,現在看,吸引力在增強,就等大家去研究和挖掘了。不管你在什么賽道,只要是優質公司,幾十億、幾百億元市值,大家可以期待它上千億元。
機構尋找抱團新方向
就市場風格生變來說,還有一個現象是,機構抱團瓦解,其實只是從原來抱團的地方,換一個新的領地,換一個無主之地。以前有大量機構駐扎的地方,現階段可能就不再是“主戰場”了。
比如,今年表現很強的環保板塊,去年基本上沒人看,也沒有機構參與。還有銀行股,之前基本上是一些指數基金在配置,總體而言,也沒有什么公募基金主動配置。今年情況則完全不一樣了,低估值的郵儲銀行、平安銀行等,都是機構重點關注的方向。
此外,鋼鐵、電力、煤炭、造紙等不少冷門行業,近期表現也明顯強于去年的機構“抱團股”。
總而言之,以公募為代表的主流機構,現在都在尋找過去沒怎么關注的方向,那些沒有機構駐扎的公司,才是機構抱團的新方向。
當然,也不是所有機構不參與的公司都有機會,上面已經說了,還是要重點研究公司,這對普通投資者而言,選股的難度其實比去年更高。
這個時候,大家就要尋找外力的幫助。
還有一點想說的是,去年達哥反復給大家強調,要及早轉換思路,擁抱大市值公司?,F在,或許又要再次轉換思路。并不是說那些大市值龍頭公司不好了,而是說他們在現階段可能不是主流了。
每當市場發生重要變化的時候,我們不能冷眼旁觀,覺得事不關己。該轉化思路的時候,還是要及時調整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