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邢萌
3月11日,中國證監會、財政部聯合研究起草了《關于證券違法行為人財產優先用于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有關事項的規定(草案)》(以下簡稱《規定》),明確了違法行為人所繳納的行政罰沒款用于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具體工作機制,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一直以來,實踐中存在證券民事賠償滯后于行政處罰的現象,尤其是在“零容忍”打擊證券違法行為背景下,大額罰單更為常見,違法者財產不足以同時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和繳納罰沒款的問題更加突出。
《規定》為解決證券民事賠償滯后問題提供法律保障,最大亮點在于落實《證券法》民事賠償責任優先原則,從而起到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的作用。
《證券法》第二百二十條規定,“違反本法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和繳納罰款、罰金、違法所得,違法行為人的財產不足以支付的,優先用于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在實踐中,針對證券違法行為的行政處罰往往早于民事案件賠償,使得部分案件的民事賠償責任無法得到有效落實?!睹穹ǖ洹贰蹲C券法》均規定了民事賠償責任優先,但在執行過程中,往往因部分案件沒有明確的程序規定而無法得到有效實施。”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高培杰律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按照《規定》,違反《證券法》規定,違法行為人應當同時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和繳納罰沒款行政責任,繳納罰沒款后剩余財產不足以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時,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投資者可以提出書面申請,請求將違法行為人因同一違法行為已繳納的罰沒款用于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此外,《規定》指出,證券糾紛普通代表人訴訟中的訴訟代表人、特別代表人訴訟中擔任訴訟代表人的投資者保護機構,可以代表受害投資者提出申請。
“《規定》的出臺,將更有利于化解投資者與違法行為人之間的民事糾紛,健全證券市場民事保障流程,促進證券市場公平公正發展,有力保障投資者合法權益。”高培杰表示,《規定》的出臺將進一步完善證券民事賠償制度的有關規定,細化了在違法行為人行政處罰后剩余財產不足以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時,申請方式、申請期限以及申請金額等有關事項的退付流程。
《規定》的出臺也將有力震懾操縱市場等證券違法行為。“《規定》將有力推動關于操縱市場和內幕交易的民事訴訟。”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樊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在這些違法行為中,違法行為人已經被處以巨額行政處罰,往往無力賠償投資者,隨著《規定》出臺,投資者將獲得可靠的賠償金來源,就更有意愿起訴。
此外,記者注意到,除上述《規定》外,今年以來監管部門持續補齊民事賠償救濟短板,不斷提升投資者權益保護的有效性。
1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證券市場虛假陳述侵權民事賠償案件的若干規定》,取消了原司法解釋規定的行政刑事前置程序,即人民法院受理虛假陳述民事賠償案件不再以行政或刑事處理為前提條件,方便了人民群眾提起訴訟。同時,為進一步應對廢除前置程序后投資者可能面臨的舉證、認證難題,最高人民法院和證監會就人民法院的案件審理和證監會的專業支持、案件調查等方面依法作出銜接性安排。這將有利于追究證券虛假陳述行為的民事賠償責任,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對此,高培杰表示,今年以來,資本市場堅持貫徹落實“零容忍”要求,證券市場民事賠償制度逐步完善,與行政、刑事責任機制形成立體化的制度合力。這不僅進一步提高了違法成本,同時也切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為全面推行注冊制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