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1月底,年內已經有287名基金經理離職;變動基金經理的產品高達3048只,這兩組數據都創下歷史新高,所以就有人開始渲染“離職潮”了。
要我說,別張口閉口就是“這潮”“那潮”的,又不是天天在海里,哪這么大的浪啊。光看離職的數量說明不了什么問題,也不客觀。因為隨著公募基金行業的發展壯大,基金數量也是越來越多了。要想看這到底是不是“離職潮”,起碼得把有基金經理變動的產品數量放在當年的基金總數里來比較吧?看看比例是多少,才算客觀、合理。
通聯數據公布了這樣一組數據:近三年更換基金經理數量與當年增加的基金數量的比例,分別是21.3%、18.7%、17.8%。這說明什么呢?雖然基金經理離職的人數是越來越多,但從占比上是連年下降的。再說了,換帥的原因有很多,有一部分還是公司內部人員調整,這都算不上是離職了。
現在有90后、00后新基民加入到買基的行列中了,我國現有基民已經超過6億人,公募基金規模也已經突破24萬億元,規模和投資者數量都在快速增加?;鸾浝硎?ldquo;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活,管著那么多錢,壓力大也是正常的。
現在好像有很多人喜歡“販賣焦慮”,有容貌焦慮、身材焦慮、年齡焦慮。但過度渲染“離職潮”這可不是小打小鬧。這可能會影響到基金的平穩運行,甚至會影響到行業的穩定發展。到頭來,苦的不還是咱基民自己嗎?
當然了,我們也不能只看到“一片祥和”,這么多人離職背后的行業問題,也得拿到臺面上來好好分析。不藏著掖著,不抱怨指責,發現問題改正問題,行業才能更好地向前發展。
(策劃 證券日報音視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