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朱寶琛
自2015年新的預算法正式實施以來,地方政府債成為了地方政府唯一合法的舉債途徑。經過三年時間的發展,地方政府債市場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專家表示,發展地方政府債市場,對于規范我國地方政府舉債途徑,提升債務透明度,降低舉債成本等有著重要意義,同時也是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重要舉措。
不過,地方政府債市場的發展也面臨著一些重要挑戰。比如,投資者結構較為單一、流動性不足、市場化程度較低等問題。
據了解,2016年以來,我國地方政府債券在銀行間市場發行的基礎上,進行了交易所市場發行的嘗試,形成了一定規模。除了一般債券,財政部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土地儲備專項債、政府收費公路專項債的試點,并鼓勵探索新的專項債券品種,包括在深交所發行市場首只交易所發行的軌道交通項目收益專項債,在推動我國地方政府債券市場化發行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效。
專家表示,我國地方政府債券長期以來主要在銀行間市場發行,未覆蓋所有市場的投資者,投資者群體比較單一,存在流動性比較差、發行承銷的市場化程度不足等問題,還需要借鑒美國等發達國家市政債的市場化發行經驗,進一步擴大交易所發行的規模,推動相關的改革和實踐。特別是在專項收益債方面,很多項目都有較好的現金流和穩定回報,完全可以大膽突破,建立更加市場化的發行機制,為地方政府債券更為市場化的發行趟出一條路子。
首先,吸引更多的個人和機構投資者,增強投資者多元化,降低發行失敗風險;其次,打破銀行間和交易所市場分割,建立統一、完備、高效、流動性強的二級市場;第三,吸收證券公司進入承銷團,提升地方政府債券發行的市場化水平;最后,證券公司加入承銷團,有利于促進發行人和承銷人角色的專業化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