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中信證券策略研究秦培景團隊發布研報稱,從日本央行進行股票資產購買的歷史經驗來看,中國央行未來購買股票ETF具備一定可行性。
研報指出,全世界的銀行都極少把購買股票作為一種貨幣工具。部分央行會購買海外的股票或是ETF作為管理外儲的方式,但是直接購買本國的股票是極其例外的操作,這么做的就只有日本央行和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香港金管局的操作。金管局目前已經實現退出,而日本央行目前把擴張資產負債表購買股票ETF已經作為常規化的寬松工具之一。
其中,日本央行歷史上最初的股票購買計劃是出于穩定金融市場目的。日本央行的股票資產購買計劃始于2002年9月,持續2年,總額約2萬億日元,最初的目的是為了穩定股票市場。這輪資產購買于2007年10月開始逐步退出,不過隨后2008年便遭遇金融危機,于同年10月暫停處置計劃,并于2009年2月啟動了新的股票購買計劃(同樣出于穩定股票市場目的),持續至2010年4月,總額3880億日元。
研報指出,2010年開始的ETF購買計劃則被當作一種貨幣寬松工具。日本前央行行長白川方明最早在2010年10月提出將央行購買股票ETF作為貨幣寬松政策的一部分,規模為每年4500億日元,主要目的是刺激本土投資者的風險偏好,提高其所持有的的股票占總金融資產的比重,降低權益資產的風險溢價,從而降低權益資本成本以刺激企業進行主動投資。2013年4月新任央行行長黑田東彥推出了QQE,ETF購買被當作QQE的一部分政策舉措,規模大幅提高至每年1萬億日元。此后,日本央行又多次調高ETF購買規模,目前達到每年6萬億日元。
研報稱,日本央行的部分ETF購買計劃甚至被設計為“定向調控”模式。2015年12月,日本央行提出了一種新的ETF購買計劃,去購買一些特定的ETF,規模是每年3000億日元。這些ETF當中包含了很多主動進行研發開支、固定資本投資和人力資本投資的股票,旨在鼓勵企業去增加相關資本開支。
從中國情況來看,研報認為,央行購買ETF也具備一定可行性。首先,最直接的一個潛在作用是置換證金的持倉。相較證金,央行通過擴張資產負債表進行股票ETF購買的成本更低,可以減少不必要的交易。其次,既可以作為穩定市場舉措,也可以壓低風險溢價,刺激直接融資市場。第三,央行擴表直接購買ETF不存在信用乘數效應,流動性不會外溢,不會直接影響其他資產。第四,可以學習日本設計“定向調控”式的ETF購買計劃,鼓勵企業在特定領域加大投資,包括固定資本、R&D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