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廣受關注,2019年中央關于“三農”問題的文件對此有新的精神要求。
2月19日,新華社授權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下稱《“三農”工作若干意見》),首次提出允許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擔保融資,并要求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不搞私有化,堅持農地農用、防止非農化。
《“三農”工作若干意見》還提出,要進一步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在修改相關法律的基礎上,完善配套制度,全面推開農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
與此同時,文件還要求,研究出臺配套政策,指導各地明確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延包的具體辦法,確保政策銜接平穩過渡。
文件還要求在基本完成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基礎上,開展“回頭看”,做好收尾工作,妥善化解遺留問題,將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發放至農戶手中。
2018年5月,根據農業農村部官方信息披露,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進入收尾階段。
根據中央要求,農業農村部2018年將以保質保量完成任務為目標,以實地督導解決疑難問題為手段,以成果推廣應用為重點,加快工作進度,確保到2018年底全國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基本完成。
截至2017年12月底,全國31個?。▍^、市)均開展了承包地確權工作,共涉及2747個縣級單位、3.3萬個鄉鎮、54萬個行政村;承包地確權面積11.59億畝,占二輪家庭承包地(賬面)面積的80%以上。
隨著確權工作進入收尾階段,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有的地方土地權屬不清、糾紛多,有的地方地形地貌復雜、勘測難度大,一些已完成的地方還存在前期工作質量不高造成返工等問題。
由于社會環境發生變化,當前,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領域也發生著重大變化。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這是自農民承包地“三權”分置以來,中央在完善農村土地經營制度方面的又一重大舉措。
值得關注的是,為繼續做好確權工作,農業農村部的發力重點包括:探索確權成果應用,為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承包地有償退出、互換并地等提供支撐,充分釋放確權紅利。
為此,今年的《“三農”工作若干意見》首次提出,“允許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擔保融資。”
自2015年初全國人大授權33個縣試點進行“三塊地”改革以來,土改已歷經兩次延期,最初改革期限只有三年,原本應于2017年底結束,如今至少需要等到2019年底。
《“三農”工作若干意見》特別提到,總結好農村土地制度三項改革試點經驗,鞏固改革成果。
本來改革就處于深水區,土改又是其中的“硬骨頭”。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劉守英日前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表示,采用試點改革的方式,是為了用實踐來回應爭議,從而達成改革、修法的最大共識。
他認為,改革已經有四年時間,現在看來,試點非常有必要也很有意義。實際上,不同地區對改革的需求都是很迫切的,尤其是傳統農區,比如湄潭、瀘縣等試點縣,得益于改革,鄉村一些被壓抑的需求得以釋放,改革紅利非常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