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余勝良
戶籍制度堅冰正融。中國有望采取經常居住地為依據的戶政管理政策,為非戶籍人口提供更為公平的服務。這一定會鼓勵人口流動,建立一個更自由、更開放的經濟體,也會讓常住人口低于500萬的城市獲得更大的發展機會。
日前,中辦、國辦印發《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行動方案》?!斗桨浮访鞔_,除超大、特大城市外,在具備條件的都市圈或城市群探索實行戶籍準入年限同城化累計互認,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有序引導人口落戶。
為何戶籍政策變革,會成為打造高標準市場體系的一部分?戶籍制度貌似和市場經濟相距甚遠,其實兩者密切相關。人是經濟等一切活動的主體,解放生產力,離不開人的解放。
回溯改革開放之前,戶籍制度對人員流動限制頗多。人們被“捆”在某個村莊的田地里、某個街道的廠房里,戶籍和工作生活地密切相關。改革開放后,人員流動頻繁,人們可以追隨各種信息到不同區域尋找機會。這讓用工更為靈活,也讓人員流動到更能創造財富的地方。
但戶籍制度沒有作出大的變革。不少城市外來人口占一半以上,這些人口給城市創造財富,但因為戶籍原因,卻和這個城市沒有太大關系。而城市在醫療、教育、警務等公共服務方面,是按照滿足戶籍人口需求配置,這給城市治理造成困難。
比較明顯的問題是教育,不少在城務工人員子弟無法跟隨父母上學,從而造成留守兒童這一現象。孩子成長過程中缺少父母陪伴,割裂了親情,成為社會問題。和戶籍制度掛鉤的還有住房、醫療、社保等,外來人口無法公平融入城市生活。
在某個地方居住一定時間,更能反映和一個城市連接程度,更能及時反映人口流動趨勢。有些人雖有某城市戶籍,卻長久不在該城市居住,用居住時間作為判斷標準,可以讓城市規劃更科學,讓居民更被尊重,也可以更容易決定到外地尋找工作機會。
《方案》還明確,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不在試行之列。超大城市是市區常住人口超過1000萬的城市,截至2019年年底,中國的超大城市包括上海、北京、廣州、深圳、天津、重慶。特大城市是市區常住人口500萬~1000萬的城市,截至2019年年底,中國的特大城市包括東莞、武漢、成都、杭州等10個城市。也就是說,按照2019年標準,在這16個城市之外,都適用該政策。
按2019年標準這16個城市不在適用之列,是因為這些城市本身規模已足夠龐大,資源聚集效應明顯,如若適用這個政策,可能會加劇人口聚集。該政策適用500萬以下人口城市,人口分布會更為合理,從而優化城市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