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萌
1月25日,商務部綜合司司長郭婷婷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2021年我國對外貿易再創新高。全年貨物進出口39.1萬億元,增長21.4%,其中出口增長21.2%,進口增長21.5%,成為經濟運行中的一大亮點。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2021年我國外貿高速增長除低基數效應外,主要有以下因素:首先,我國率先做好疫情防控,穩住了生產和供應鏈,為世界抗疫提供了穩定供應支持。其次,全球需求持續恢復。在各種經濟刺激政策作用下,各主要經濟體需求增加,有效推動我國外貿保持較高增長。再次,外貿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受物流受阻等問題影響,我國企業加速數字化轉型,積極發展跨境電商、海外倉等新模式,很好地履行訂單的需要。另外,我國穩外貿穩外資政策落地見效,特別是針對外貿企業的減稅降費和便利化措施,有力地支持外貿保持旺盛增長。
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鄭后成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分析,對2021年進出口增速形成支撐的因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全球經濟復蘇以及我國經濟上半年表現出色,在數量角度拉升我國進出口增速。二是在全球經濟復蘇以及全球供給尚未完全修復的背景下,以原油以及有色金屬為首的大宗商品價格在2021年上半年快速上升,并在下半年維持在高位,從價格角度對2021年進出口兩年平均增速形成支撐。三是新冠肺炎疫情依舊肆虐全球,我國防疫物資出口保持較高增速,同時,全球生產能力以及供應鏈受到沖擊,加大我國的生產替代優勢,進而利多我國出口增速。
在劉向東看來,今年我國外貿發展面臨著需求不確定性增加、供給沖擊依然存在和市場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特別是部分海外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轉向可能引發海外需求萎縮,若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海外供給逐步恢復,我國對海外的替代效應可能減弱,這種情況下我國外貿增速可能會回落,再加上高基數沖擊,預計今年外貿形勢要面臨一定困難。
“中國外貿產業基礎雄厚,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今年,外貿將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和量的擴張相比,更加注重質的提升。在各地、各部門和廣大外貿企業共同努力下,有信心實現外貿開門穩,保持全年外貿運行在合理區間。”商務部對外貿易司司長李興乾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
李興乾介紹,從當前面臨的形勢出發,確定2022年為“外貿鞏固提升年”,著重提高中國外貿的綜合競爭力。商務部將具體實施四項行動:
第一,跨周期調節穩外貿行動。充分釋放政策效應,進一步提升出口信用保險作用,切實抓好外貿領域信貸投放,增強企業應對匯率風險能力。進一步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切實為企業紓困解難。
第二,市場多元化行動。充分發揮貿易暢通工作組作用,用好已經商簽的自貿協定,辦好廣交會、進博會、服貿會等重大展會,指導企業鞏固傳統市場、開拓新興市場。
第三,外貿供應鏈暢通行動。培育好國家加工貿易產業園、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外貿轉型升級基地等各類平臺和載體,持續推進物流暢通、結算暢通。
第四,外貿創新提質行動。發揮好跨境電商、海外倉等新業態、新模式帶動作用,建設好全球貿易數字化領航區,促進綠色貿易健康發展。
(編輯 孫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