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琪
8月25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生態環境部、銀保監會、證監會發布《重慶市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總體方案》(下稱《方案》)?!斗桨浮分赋?,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積極落實《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和《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任務要求,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綠色金融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助力重慶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制定本方案。
從主要目標來看,《方案》提出,經過5年左右努力,在重慶市基本建立組織多元、產品豐富、政策有力、市場運行安全高效的綠色金融體系。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參照國際通行綠色金融標準,識別主要產業部門綠色低碳轉型機遇。金融資源綠色化配置暢通高效,綠色信貸、綠色債券規模加快增長,綠色金融產品、工具及服務模式創新不斷涌現,綠色產業融資環境逐步改善。金融科技與綠色金融深度融合,綠色金融數字化建設成效顯著。探索跨區域、跨流域的生態補償機制,推動區域生態資源資本化轉型。建立可滿足能源、建筑、交通、制造和農林等主要產業綠色低碳發展的投融資服務體系和配套激勵機制,支持重慶市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為金融助推長江經濟帶乃至全國經濟綠色低碳發展樹立典范。
《方案》的基本原則包括堅持市場運作,政府引導;堅持服務實體,產融協同;堅持創新驅動,科技引領;堅持重點突破,靶向施策;堅持先行先試,風險可控。
《方案》從培育發展綠色金融市場體系、建立綠色金融與綠色產業融合發展體系、建設數字化綠色金融基礎設施、加強綠色金融跨區域合作、建立綠色金融改革創新保障體制等方面進行詳細部署。
在培育發展綠色金融市場體系方面,《方案》提出推動碳金融市場發展。培育優化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探索初始配額有償使用制度,發展農林行業碳匯,探索碳資產配額回購、核證自愿減排量置換等融資業務的可行性。
在建設數字化綠色金融基礎設施方面,《方案》提出,推進綠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開發建設“長江綠融通”綠色金融服務系統。根據國家統一標準出臺綠色項目認證評估與推送管理辦法,建立綠色項目庫,利用數字技術手段智能識別符合中國、歐盟綠色金融標準的綠色項目。建立綠色項目信息共享平臺,緩解信息不對稱,降低融資成本,提高融資效率。建立智能化綠色金融統計監測與評估考核體系,為監管部門實施差異化監管與政策激勵提供依據。開發環境效益監測評價功能,量化節能減排效果。
在建立綠色金融改革創新保障體制方面,《方案》提出加強政策支持。發揮好貨幣信貸政策的支持引導作用,研究建立更多創新性的激勵約束機制,不斷豐富綠色金融支持政策工具箱。加大支持綠色金融發展的財政激勵力度,按照市場化原則,綜合運用各項政策工具,引導金融資源綠色化配置。支持政府出資產業投資基金提高綠色投資比重,實施綠色金融機構落戶和綠色項目融資主體上市(掛牌)獎勵政策。改革試驗過程中如遇到重大政策突破事項,根據“一事一報”原則,按程序報批后實施。
(編輯 喬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