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鏡茹
隨著中報業績預告密集披露,A股半導體板塊正悄然釋放出積極信號。W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14日已有近20家半導體相關上市公司發布中報預告,12家公司預計報告期內實現凈利潤同比增長,主要集中在芯片設計、封測設備、功率器件等細分領域。
具體來看,部分子行業訂單與盈利同步改善,半導體板塊基本面或已迎來“結構性拐點”。例如,泰凌微電子(上海)股份有限公司預計上半年實現營收5.03億元,同比增長37%;歸母凈利潤9900萬元,同比增長267%。公司負責人在接受調研時表示,端側AI需求趨勢明確,其帶來的新市場機會今年開始陸續落地,預計后續會有爆發式增長機會,且端側AI芯片多為高端芯片,產品售價比僅做連接的傳統芯片明顯要高。
無錫芯朋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預計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6.3億元,同比增長38%;預計歸母凈利潤9000萬元,同比增長104%。報告期內非交流轉直流(AC-DC)電源管理芯片品類銷售放量,是公司利潤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同時,工業設備等領域訂單也延續了強勁增長勢頭。
安徽芯動聯科微系統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芯動聯科”)預計上半年實現營收同比增長66.04%至102.4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預計同比增長約144.46%至199.37%。
芯動聯科相關負責人表示,上半年憑借產品性能領先、自主研發等優勢,公司獲得了不同領域客戶的認可,繼續保持業績快速增長。同時,公司在手訂單充足,按計劃在上半年順利實現交付,使得上半年營業收入和凈利潤雙雙大幅增長。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AI硬件的快速迭代,正為我國半導體產業鏈注入新的增長動力,尤其在端側AI設備滲透率提升背景下,芯片、存儲、封測等環節正迎來結構性機遇。
不過,部分企業仍面臨較大壓力,存貨周轉與費用率高企成為其2025年上半年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在全球終端消費恢復節奏未穩、歐美貨幣政策尚存波動的背景下,A股半導體企業仍需警惕出口風險。
添翼數字經濟智庫高級專家吳婉瑩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結構性增長機會雖然存在,但并非所有企業都能把握。真正實現業績增長的公司,大多在AI芯片、電源管理、國產設備等細分領域持續投入,并已形成技術和客戶壁壘。而部分企業因盲目擴張、產品同質化嚴重,陷入庫存高企、毛利承壓的困境。預計隨著行業進入篩選期,強者將愈強,而缺乏護城河的公司將逐步被淘汰。”
張孝榮認為,隨著人工智能在終端與工業場景中的廣泛應用,芯片需求持續增長,為半導體國產化帶來了諸多契機。我國半導體行業已在政策扶持、技術突破與下游拉動中實現階段性跨越,正從“補短板”向“強鏈條”邁進。未來AI技術將持續助推產業結構優化,提升行業整體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