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琪
2017年7月3日,債券通“北向通”正式啟動,為全球投資者參與中國債券市場提供了更加便利的通道。如今,已經走過整整6個年頭。
回望這一路,債券通逐步實現雙向通車,運行平穩高效,已成為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重要路徑之一。今年5月15日,“北向互換通”正式落地,“互換通”在“債券通”的基礎上,通過內地與香港基礎設施機構的連接,進一步提升兩地金融市場的聯通效率。
“走過這6年,債券通對中國固定收益市場發展的助力非常大,對中國金融市場的開發開放也有重大意義。”德意志銀行全球新興市場中國區交易總監、德銀中國上海分行副行長徐肇廷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債券通在豐富中國銀行間市場投資者組成的同時,投資的交易量和投資者的數量都在逐年增多。而“互換通”推出則補全了利率風險套期保值的拼圖。持有中國債券的海外機構可以通過海外離岸人民幣的掉期或“互換通”進入在岸的人民幣利率掉期,為海外投資者提供了更多選擇??傮w來看,債券通運行6年來,現券市場和衍生產品市場都得到極大發展。
從“北向通”到“南向通”再到“互換通”
債券通“北向通”2017年7月3日開通后,境外機構即可通過中國香港“一點接入”內地債券市場。
景順董事總經理、亞太區固定收益主管黃嘉誠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債券通“北向通”開通后,投資者開戶申請流程得到簡化和縮短,境外投資人能夠更便利地參與境內債券的投資。
據債券通公司公布的最新數據,截至5月末,債券通“北向通”入市投資者達798家。同時,交投活躍度也不斷提高。5月份,債券通“北向通”共計成交9729億元,日均交易量為463億元,均創歷史新高。
在債券通“北向通”平穩運行4年多后的2021年9月24日,債券通“南向通”正式上線,通過加強兩地債券市場基礎服務機構合作,為內地機構投資者投資香港及全球債券市場提供了通道。
“‘南向通’的上線,標志著中國債券市場雙向開放的實現。”彭博大中華區總裁汪大海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談到,彭博在第一時間為境外做市商提供了相應的解決方案,便利其業務的開展。“南向通”正在逐步發揮其作用,拓展內地機構資產配置的選擇,也為香港和全球金融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
據上海清算所公布的數據,截至2021年9月末,通過金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方式托管“南向通”債券35只,托管余額55.25億元。截至2022年9月末,“南向通”托管債券為487只,托管余額達3303.1億元。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末,通過金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模式托管“南向通”債券625只,余額4191.2億元。
在債券通“北向通”開通五周年之際,2022年7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香港金融管理局發布聯合公告,同意開展香港與內地利率互換市場互聯互通合作(簡稱“互換通”)。今年5月15日,“互換通”正式上線運行,初期先行開通“北向互換通”。
據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數據顯示,“北向互換通”上線首日,20家“北向互換通”報價商與27家境外投資者通過交易中心系統達成人民幣利率互換交易162筆,名義本金總額82.59億元,覆蓋境外銀行、境外券商、境外資管產品等各類境外投資者,交易品種包括Shibor和FR007。
在汪大??磥?,作為首個內地和香港衍生品市場互聯互通機制,“互換通”不僅讓現有投資者能夠更好地管理利率風險,也讓觀望中的境外投資者有更大動力進入中國債券市場。更重要的是,“互換通”開啟了衍生品市場開放的新篇章,而衍生品市場顯然是另一片有巨大發展潛力的藍海。
投資者對中國信用債市場關注度上升
推進債券市場對外開放是我國構建市場化、開放型金融市場體系的必然要求。
據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5月末,境外機構在中國債券市場的托管余額為3.25萬億元,占中國債券市場托管余額的比重為2.2%,托管余額較債券通開通前的2017年7月末的0.89萬億元增加了2.36萬億元。
在債券通“北向通”運行的6年里,中國債券先后被納入彭博巴克萊、摩根大通和富時羅素等全球三大債券指數,充分反映出中國債券市場不斷提升的國際影響力和吸引力,也反映了全球投資者對中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金融市場持續擴大開放的信心。
“中國債券市場的雙向開放和高質量發展在過去幾年取得的成績舉世矚目,未來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據汪大海介紹,近期彭博舉辦了“新絲綢之路:開拓新視野”系列研討會,面向全球投資者介紹中國金融市場開放的新進展,并與市場參與者共同探討投資中國金融市場的機遇和挑戰。
汪大海說,參會的投資者們表達了這樣一個共識:中國債券市場早已成為全球投資者不可忽視的重要市場。在當下復雜的全球市場環境中,中國債券成為分散投資風險、獲得相對穩健收益的關鍵選項。長遠來看,由于中國市場的龐大規模和經濟發展潛力,以及獨立、穩健的貨幣政策,投資者增加配置人民幣資產仍是長期趨勢。
當前,我國債券市場規模位居全球第二。據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截至5月末,我國債券市場托管余額為149.3萬億元。投資者期待更廣泛、更深入地了解和參與中國債券市場,但目前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黃嘉誠坦言,目前大部分外資在境內的投資主要局限在國債等利率債,對信用債市場的涉足較少。而且,基于估值上的優勢、較好的信息披露等原因,大部分外資依然專注于中資美元債市場。
汪大海也認為,信用債市場對外資而言還有待進一步了解和開發。目前,境外投資者持有的中國債券頭寸主要集中在利率債,信用債持有規模相對較小。但是,投資者對于中國信用債市場關注度正在上升。當然,在這個領域,投資者面臨很多挑戰,包括信用評級與國際接軌、信用風險以及市場流動性等等。
黃嘉誠認為,隨著披露性、流動性等方面的提升,會有更多外資關注中國境內的高收益債機會,境內高收益市場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將為境外投資者提供更多機會來探索加碼投資境內債券市場。
(編輯 汪世軍 上官夢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