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敏
醫藥產業關系國計民生,是建設健康中國的重要基礎。隨著國家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的推進,創新藥加速進入市場。但放眼全球,我國醫藥產業發展存在諸多短板,其中包括醫藥結構比重失調、科創能力不足、智能集聚效應差以及國際競爭力有待增強。
今年的全國兩會,全國人大代表、步長制藥總裁趙超帶來了《關于進一步優化創新土壤建設醫藥強國的建議》。趙超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近年來我國醫藥產業總體發展良好,新藥尤其是“救命藥”上市速度明顯加快,但在新藥研發轉化和患者可及性方面,有些問題亟待突破:第一,新藥審批效能仍受制于人員數量和經驗不足,預算承壓不利于隊伍穩定和專業性提升;第二,醫保對醫藥創新的激勵引導不足,當前醫保集采推動藥品大幅降價,短期內雖可惠及患者,但長期需考慮創新藥企的研發積極性,“做好藥,好回報”的機制仍需完善。
趙超認為,政府部門需要不斷優化醫藥創新土壤,為進一步加強新藥研發轉化提供政策支持,推動建設“醫藥強國”。
對此,趙超建議,以政策改革推動新藥研發、臨床試驗、入市全程加速,激發藥品創新活力,增加創新藥可及性,切實解決人民的醫療用藥需求。
第一,為審評專業能力提升提供投入保障,引入專家資源支持藥審人員培訓,包括穩定投入,擴充藥審中心人員隊伍,提升藥審整體專業能力和效能;落實專家咨詢委員會機制,建立境外審評專家咨詢渠道,就新藥臨床試驗、創新藥審批、優先審評等建立常態化咨詢渠道,整合國內外藥審專家資源,強化對藥審人員的培訓。
第二,優化招采規則,合理確定醫保談判價格,包括合理規劃藥品降幅。在加快清出“低質、無效”藥品、進一步促進仿制藥降價的同時,建議考慮藥品實際生產成本,合理確定采購價格。
第三,針對創新藥,建議充分考慮藥品所處不同生命周期,給予一定的降價保護,以保護創新積極性;探索藥品準入由“邀約制”向“申報制”轉換,加快創新藥進入醫保。
第四,新藥上市后,企業無需等待醫保談判時間窗口即可進行醫保申請,實現“企業滾動申請、醫保滾動評審、目錄時時更新”,使患者盡早用上臨床價值顯著的新藥。
(編輯 張明富 孫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