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兩會報道組 舒婭疆
近日,全國人大代表、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針對推動可再生能源持續健康發展,助力雙碳目標有效落地方面提出相關建議。

全國人大代表、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 劉漢元
當前,碳中和已成全球共識,中國“3060”雙碳目標和進程也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
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進程中,以光伏、風能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無疑是其中的主力軍。據悉,過去十多年來,光伏發電成本下降了90%以上,成為全球最經濟的發電方式。我國光伏發電成本已降到0.3元/千瓦時以內,預計“十四五”期間將降到0.25元/千瓦時以下,低于絕大部分煤電。如進一步考慮生態環境成本,光伏發電的優勢將更加明顯。
劉漢元認為,從消費端、減少碳排放、能源的投入產出、國家能源戰略安全等多個角度考量,以光伏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已成為助力雙碳目標實現的主力軍。“但產業的發展仍面臨一些問題,一定程度上延緩了雙碳目標落地。”他說道。
去年,受煤炭供給緊缺、價格上漲、用電需求增長等因素影響,全國不少地區出現缺電情況。部分地區出現拉閘限電、限產,影響企業正常生產經營。
劉漢元表示,針對運動式、突擊式減碳,中央果斷進行了及時糾偏,很大程度上遏制住了冒進式、突擊式減碳,但一些地方仍然存在配套措施不到位、相關政策沒落地的問題。為推動我國雙碳目標有效落地,針對以上問題,他提出了三條建議。
一是建議支持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其原料及產業鏈各環節生產能耗不納入能耗總量考核。2021年全國出現的大面積電力短缺,根本原因在于化石能源不斷退出,可再生能源發展速度未能跟上所致。因此,建議光伏產業不納入能耗總量考核,進一步加快其發展速度,滿足能源轉型需求。
二是建議盡快完善相關規范標準,配套相應政策機制,加大扶持力度,引導電動汽車成為電網儲能終端。隨著電動汽車數量大幅增長,如能有效利用閑置資源,將其作為分布式儲能單元接入系統,除運行時間以外,大部分時間在線,成為電網儲能、微網儲能、小區儲能、家用儲能的一部分。電網負荷高時向電網反向售電,負荷低時存儲電網過剩電量,在為電網做出貢獻的同時,以市場化機制通過充放電的價差獲得相應收益,從而降低購買整車或電池包的成本,真正實現電動車和電網的良性互動。
三是建議提高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制造業零碳、低碳能源自給率。建議允許其自建光伏、風能電站,并配套完善相應體制機制、政策措施,優惠減免過網費,從而實現自發自用,既滿足增量用能需求,又不增加碳排放,實現制造端全綠色生產。
(編輯 張明富 上官夢露)